去過麗江那雪滿山野、起伏跌宕的玉龍雪山,在藍寶石一樣的天空襯托下,白玉般地閃耀著溫潤細膩的誘人熒光。玉龍雪山是納西族及麗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拜山朝圣者不絕于途。氣溫偏低,都穿得厚厚的斗篷棉衣。雪山以險、奇、美、秀著稱。其氣勢磅礴,造型玲瓏秀麗隨四時的更換,陰晴的變化,顯示奇麗多姿,時而云霧纏裹。下山在古城民居客棧里聽著古樸的納西古樂,恍若隔世。
六月二十五日正逢白族火把節和歌會。節日當天,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一堂誦經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唱起情歌,互訴相思。真是坦然大方的少數民族啊。漢人哪有這般的灑脫隨性。
火把節后依依不舍的離開云南,到達明清后多稱‘天府之國’的四川。行至現在的成都——‘錦城’,古人利用流經成都的流江濯錦,色澤鮮麗,又因濯錦者沿江不絕,致使江水呈現五光十色,艷麗似錦,故稱錦城。蜀漢時設管織錦之官,駐地稱錦官城,因而有錦城之稱。回想讀唐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句子,似乎能從詩里嗅到幽幽清香,看到白露沾花清露欲垂花香滿城的綺麗景色。
湘蓮著手籌備錦城‘文景樓’。錦城作為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商貿繁盛,亦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這里文人薈萃,漢有司馬相如、楊雄和才女卓文君,唐有女詩人薛濤,五代有繪畫大師黃荃,宋有史學家范祖禹,明有大學者楊慎。大詩人李白、杜甫、陸游等曾寓居成都。說起飲食,川菜,小吃,茶,不一而足。所以,很籌備了十來天,才開了‘文景樓’錦城分號。即符合成都人愛吃美食小吃,愛聽書聽川戲,又愛喝茶的習慣,又匯聚了全國各地風味美食。賴湯圓,宋嫂面,鐘水餃,龍抄手;三合泥,鮮花餅,珍珠圓子是成都有口皆碑的。成都的大小茶館也是名震古今啊。
而成都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其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等獨特而精湛的技法,傳統技藝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于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針如發細,能滅去針線痕跡。‘蜀錦’則是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是蜀國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蜀繡蜀錦偶都極為喜歡。買下各色上好的蜀錦軟緞‘軟煙羅’輕紗,高價讓各蜀繡坊繡制錦袍、冠服、仕女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繡制當時的流行圖案,既有山水花鳥、博古、龍鳳、瓦文、古錢一類,蟒紋、雙鳳、壽山福海、萬福、如意、云紋、寶相花紋等;又有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吹簫引鳳、麒麟送子等,還有隱喻喜慶吉祥榮華富貴的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金玉滿堂、鳳穿牡丹等紋樣,繡藝妙絕。挑了些送去給黛玉兒和甄府,其余則讓湘蓮派口齒溜滑的人銷給各將相王侯達官貴人之處,市面上是見不到的。
為了保持繡品不絕,干脆辦起‘文景蜀繡局’,重金請得各個技藝超群的蜀繡工匠好福利待遇的長久工作。這一通忙碌,待一切穩定清閑下來時已是八月上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