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伯說:“那是你對這兩個陌生概念還不了解的緣故,你了解之后,自然會根據自我存活欲和存在感看透任何一個人。結合中國的后天教育,一個本性中占據百分之百存在感的人,他的性格是:仁義禮智信。仁,仁者愛人,大仁便是心中愛他人,無我;也就是說這類人的性格是:無我,大義,極禮,極智,極信。反而言之,一個本性中占據百分百存在欲的人,他的性格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也就是極自私,極不義,極無禮,極奸詐,極無信用。仁或不仁就是愛他人或不愛他人,是本性中的存在感和存在欲,先天的。禮智信是后天教育形成的。每個人的本性中,存在感和存在欲兩者所含成分不同,所以性格就各有不同。你剛才提到了樂嘉的性格色彩學,那么我就拿他舉個例子。樂嘉解釋綠色性格特點的時候說綠色性格的人是老好人,代表人物有周恩來等等。他將周恩來總理的性格定義成老好人便是斷章取義了。從某個方面來說周恩來總理性格中是有老好人的特點,但是這卻不是他的本性,比如,一個老好人為什么在讀書時毅然決然參加革命?他對待反動派對待侵略者為什么不是老好人了?他的性格在什么時候是老好人什么時候不是老好人?樂嘉給不出答案。因為周恩來的性格不能歸納為老好人,這是他性格中的某一面,卻代表不了他的性格。周總理的性格是存在感很強的性格。存在感強的人會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自己的生命才有價值,自己的存在才有價值,哪怕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死,自己的存在才真正體現出了價值,才實現了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茍且偷生的活著,則一點存在感也不會有。有次,周總理出國訪問,同外國領導人握手,那人握過手之后,拍了拍手,這個極小的侮辱動作被周總理看在了眼里,他立即掏出手帕擦了擦手,然后將手帕扔了。當面給那人強烈回擊。如果按照樂嘉說法,周總理是個老好人的話,是個大事化小的好說話的綠色性格的人的話,那么他就不會這么做了。從人的本性中尋找答案,就是,那人踐踏了周總理的存在感,這是周總理不能容忍的。存在感強的人有個特點,他的寬容大度,處處為別人著想,先人后己的精神是源于自己的存在感,如果有人將這些性格特點看成是懦弱的話,那么就是踐踏了他的存在感,這是不能容忍的,那么他會用生命去捍衛自己的存在感。電影《有話好好說》中李保田飾演的主人公就是存在感很強的人,平時是個老實巴交的好人,從沒和人紅過臉,但是有一天卻拿著刀追著老人,影評人老梁都找不出個中原因,感嘆人性復雜。其實,“李保田”為什么發火,就是他的存在感被踐踏了。他平時的行為就說明他是存在感很強的人,從不和人斤斤計較,從沒和人紅過臉,他不是懦弱,而是注重自己的精神存在。但是當有人踐踏了他的存在感,那么他就要誓死捍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