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報紙上的一條新聞吸引了我,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的心情一下子疏朗起來。
全文:
畫家郭海平選擇一家精神病院合作,自己住院三個月。在醫院的日子,郭海平每天指導病人畫畫,畫畫完全是病人自由畫,而他們完全沒有藝術創作基礎,郭海平為他們提供顏料、紙筆和畫冊等,并在現場解答他們的問題。病人陸續來到畫室,和郭老師打過招呼后就各自在座位上開始畫畫。每個人都非常安靜,有人大筆涂鴉,有人細細臨摹。一位剛入院3天的男病人,眼神里盡是對陌生人的防備。有一幅未完成的鉛筆畫靜靜地躺在桌子上,畫面上有水草、小魚和鋪滿河床的小石子。醫生說:“你看,畫面上每一根水草的葉子都很精細,還有不厭其煩地畫的一顆顆小石子,這個病人是典型的強迫癥。”
醫院在畫室的對門為郭海平安排了個人工作室,房間地面上鋪滿了病人們的作品,也有一些郭海平到精神病院之后畫的作品。墻角還放著一張小床,郭海平說這3個月他吃住都在這里。病人們畫出的作品讓他十分欣喜,“他們從來沒受過專業的訓練,但是有些畫得太好了。”“這張,看這些魚的線條,是個80歲的老太太畫的,她簡直是個漫畫大師。”
據介紹,有的病人某段時間特別喜歡畫,畫一段時間就不畫了,記者看到,每個病人畫的畫風格都特別鮮明,大多和自己的經歷有關。有的病人已經迷上了畫畫,就是郭老師不在的時候也能自己畫,然后自己拿給老師看。有一幅油畫是鮮紅的背景,而中間的人的面孔是留白,構圖十分奇特,用色對比亦很大膽。更多的病人喜歡用油畫棒畫畫,每個人的畫病人自己都能叫出名字。有一位原來做建筑工人的病人,性格很要強,一次連續扛水泥包幾天沒休息,后來失眠生病住了醫院,他的畫構圖很像金字塔,畫畫前首先在紙上寫上自己的病區號和名字,畫這么多畫,讓他感覺很露臉。還有一位井下工人,他畫的線條裝飾感很強,十分工整,色彩對比也很協調美觀。為此,郭海平準備籌建中國首家精神病人藝術館。
郭海平曾做過多年的心理咨詢,愛畫“病”由來已久。一次他在畫展上認識了現在和他合作的精神病醫生,由于兩人都對這一領域有所關注,因此有了這次特殊的創作經歷。郭海平在忙完每天的工作后自己也時常有畫一些畫的沖動,他說“這是一種心理上期待清理的需要”。反復畫那些線條和叉叉,讓他獲得一種心靈的安寧。他也一直認為,他的這種創作可以治病。郭海平透露,通過這些創作,病人變得自信起來,有的還減了藥。他將為這些病人的作品舉辦專題性展覽,同時郭海平還計劃籌建中國首家精神病人藝術館,以介紹原生藝術的意義。
現在,部分接觸到繪畫的精神病人開始有了一些改變,比較明顯的是一位30多歲的強迫癥病人。他之前因為患上精神分裂癥,對社會產生危害,因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剛開始畫出來的作品抽象而且恐怖,2個月之后,畫面的內容輕松了很多,畫面上有玩雜耍的、有女孩子。
中央美術學院的孟沛欣博士是國內比較有名的對繪畫藝術治療進行系統研究的專家。她認為“繪畫治療是給你的右腦療傷”,她解釋了為什么繪畫能夠治療精神病人的心理創傷。
“我們大腦的左半球主管邏輯、推理、演算、判斷,是依靠言語來進行的。右腦主管視覺經驗,如顏色、線條、節奏等,直接處理圖像信息,以視知覺進行思維。”“經歷創傷的人,右腦中往往印刻著很多的災難圖景與情緒,而繪畫治療則可以作用于右腦,起到不同于言語性的治療方法的作用。”
“繪畫者面對自己的作品,會不自覺回憶到災難場面,而此時的回憶是安全的,不同于創傷性反應中的‘閃回’,部分情緒可以被喚起,通過一次次的講述,逐漸使得創傷性畫面遠離現實、不具傷害性,受傷者能夠分清現實與想像,漸漸從嚴重的情緒體驗中脫離出來。心理的困擾借此得到一定程度的處理。”“這時的繪畫作品不是審美意義上的,而是心理意義的。”
藝術治療的經典案例
1.促進患者自我形象改變
用木偶制作和陶土雕塑方法治療一個具有人格分離傾向的患者,作者發現當患者肢解木偶和撕碎陶土、組裝或制作雕塑后,自我的整合就得以發生。
2.加強患者自我概念或自尊的改善
對6名有飲食障礙(三名食欲缺乏,三名肥胖癥)的婦女進行繪畫藝術治療,結果5人的自我概念得到提高。
3.改進社交技巧
對兩名具有憤怒情緒管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體和團體的繪畫藝術治療,發現這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改善憤怒管理技巧和社會化技能,從而導致他們獲得持久友誼和社會支持。
由藝術家成勇策劃的《我們的障礙》當代藝術展今天下午3點在南京BJ西路藝事后素現代美術館開幕,共邀請了來自BJ、上海、杭州、南京的當代藝術家11人參加展覽。南京藝術家郭海平深入精神病院體驗生活三個月期間創作的系列作品《精神病院日記》同時于今天下午展出。
這條消息讓我興奮的許久,我開始拿起自己的筆進一步實踐用文字調整自己生命節律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