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身份《西游記》里介紹的很清楚,倒是歷史上活生生地玄奘法師沒有他那么豐富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唐僧是被觀音菩薩選中以后才去取經的,這么一個被選中了的人之后又出現了很多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什么前世是如來佛主座下的弟子金蟬子,什么十世修得的好人,什么吃得唐僧肉一口可以長生不老,這些事著實很令人詫異。按照古代封建皇帝的思想,他們巴不得找到長生不老之術,怎能等一個現成的長生不老之肉長期的在自己身邊溜達呢?也許有人會說是唐王不知道唐僧的實際身份,要真這樣說還真是可以理解。倒是唐僧的這些身份頭銜之類的,著實是被觀音選中之后才出現的。
話又說回來,唐僧是否真的想去取經呢?
86版電視劇《西游記》的情節里有很多個情景,顯示了唐僧當時的身份地位,俗稱江流兒的唐僧是當時唐王朝的國師,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名譽。而且導演很巧妙的安排了一個放生鯉魚的鏡頭,顯示了他的善良,進而就開始了他的敘述。其實,在《西游記》里,對于唐僧的論述是十足的,不管是啥都和他脫離不了關系。不過話又說回來,按照當時唐僧的地位,他到底想不想去取經呢?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故事里給唐僧樹立了一個很高的身份,使得他取經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情。歷史上的玄奘法師也是自愿去古印度取的真經。兩者相比,我更尊敬后者。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思想,唐僧去取經好像有點逼不得已的嫌疑。首先,他作為唐王朝最高的佛學家,有著一定的威望,如此重擔還必須要一個很有威望的人擔待。其次,觀音菩薩在大臣面前顯靈,并告訴了唐王和唐僧此行的目的,不去又有點藐視神靈,這在擁有神仙的世界里是不能原諒的過錯,說不定會因此受到牽連。再者,唐王也下了命令,若是不去,倒是落了一個不忠不義的名聲,說不定還會遭到唐王的記恨,落一個頭落地的地步,搞不好還會牽扯到整個佛教信徒,落一個千古被罵的壞名聲。綜此總總,再也沒有什么理由說服別人不去了。
接著出現了一個很微妙的關系,取經人定了之后,就在潛移默化中,通過妖怪的身份給唐僧安排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身份,但這些身份不僅沒有給他帶了好處,倒一次次的將唐僧推到了妖怪的手中。若是一個平凡正常的人是肯定不會答應的,畢竟路程十萬八千里,還說不定有什么豺狼虎豹呢,真不行倒是可以逃到一個番邦國隱姓埋名,但也始終逃脫不了神仙的追蹤,因此,唐僧并不能逃亡。這樣看來,他倒有點像如來的棋子,沒有任何反抗的權利。當然,既然安排了這么一個人來取經,必然的給他要配幾個保安,之前從唐王身邊帶來的幾隊人,死的死、逃的逃,最終只剩下了唐僧一個人,可想而知,凡夫俗子是無法取得真經的,雖然上面給唐僧安排了很多冠冕堂皇令人羨慕的頭銜,但到底唐僧沒有一丁點兒法術,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無法來到西天取經的,所以上面又給他安排了幾個保安,幾個不聽話的主,跟著唐僧也好磨磨性子,成為自己另一個優秀的棋子,這就是孫悟空等人的出場安排。因為有了這么幾個人的保護,唐僧再想說走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于情于理都沒有正當的理由,結果故事就這樣開展了下去。
從人本能的角度來說,對于一個未知的領域,而且路程十分遙遠,任何十分沉重,筆者相信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選擇,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現代科考隊也在做這樣類似的事情,但人家科考隊發現一個論題之后,得到的名利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任何團隊的科考都沒有唐僧西游團隊冤枉,難倒唐僧就不想過那種悠閑自在又安全的生活么?以他當時的地位和權利,是完全可以指揮其他小和尚為他服務一切的,了不起每到廟會講講佛法也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觀音沒有選中唐僧,后面的故事該怎么發展?
按照《西游記》故事里面的情節來看,取經之事已經是必須的了。至于選擇什么人這就要看上面怎么安排了。而且貫徹整篇《西游記》的情節,倒讓人感到有點文化侵略的嫌疑,利用信仰來籠絡自己的人力是非常高明的手段。而且對于當時那么崇拜佛教的國度來說,是很好的選擇。86版《西游記》的一個情節是這樣開頭的,如來頒布法旨時說:“現有東方傲來國土的子民惡貫滿盈,帝王不尊禮數,拭兄奪位……我處有大乘佛法,可教人向善,使人拜托罪惡,不墮輪回……”,這樣的理由卻有點牽強,按照古代中國的帝王之爭,像唐王這種行為倒顯得自然,而且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先是太子對李世民的不利,被逼無奈才選擇的這條路。做了帝王之后,人家也是合理的治國,人民也是安居樂業,當時佛教盛行,禮佛的人也很多,倒沒有如來說的那種惡貫滿盈的現象,當然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那么幾個惡人,這是在所難免的,怎么就給唐王扣下了這么大一個屎盆子,實在令人費解。接著,如來的話語中就已經暗示了自己的目的,神馬教人向善啊、不墮輪回啊,這些都是假的,倒是這種思想可以讓人都向著如來這邊。況且歷史上的那個年代出現了文化大繁榮的現象,各家思想都在發展,文化雜糅的現象很足,從這樣的話里倒可以看出一點中國傳統思想里的“三綱五常”來,更能說明當時文化雜糅的現象。
如來話里已經表明了態度,尋找取經人是必須的,至于尋找的人物的任務肯定是下屬來完成,這就出現了觀音尋找的場景。撇開這些不談,假設觀音隨便找了一個所謂的得道高僧來擔此重任,而且那個人在當時也小有名氣,也有點影響力。接著那個人便成為了取經的使者,也出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頭銜,也多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便開始了他們的西行之旅,其中的艱辛也是一樣的,受的磨難也是一樣的,說不定那個人還很開放,和幾個徒弟的關系處的很好,總之,西行之路算是徹底的開始了,只是取經人不是唐僧而是那個假設的人。
接下來的日子里,唐僧照樣是在金山寺修行,這是全國最好的寺院,享受唐王的特殊津貼,又受到很多富商大賈的捐資,以及很多信徒的香火,也是十分紅火。而這個時候的唐僧照樣是沒到那個時候就接待全國來的信徒以及官僚階級,沒到要講壇的時候就開壇講/法,宣揚他已經倒背如流的小乘佛法,并講解自己對塵世間的見解,叫人像某某方向發展,總之也是那樣風生水起的,也受到唐王的待見。若股市真是這樣發展,很可惜唐王并沒有機會看到觀音的真身,并不知道還有這么大的一個“福利”在往自己的身邊在走,反正一切是什么就是什么。
若觀音真的沒有選中唐僧,也許唐僧會像很多企業家一樣,并沒有察覺到危機的到來,一個很強的對手將會危及到自己企業的發展,當然,作為佛教徒,唐僧也許沒有那么多心機和欲望,現在是主持,便做一天主持該做的事,該吃什么飯就吃什么飯,該念什么佛就念什么佛,如果他日假設的那個人取經回來了,得到了唐王的賞識,讓唐僧讓出了一把手的位置,他還是該吃什么就吃什么,說不定還會跟著一起去念大乘佛法,照吳先生對這個人物的定性,說不定唐僧最終還是會被那個人更有悟性,只不過對方取經之后已經成為了佛,成為了自己的領導階級。是佛也就意味著不會長期與人們見面,人物完成了,還是得唐僧來宣傳大乘佛教,最終還是唐僧是勝利者,除了沒有成為佛之外,同時也沒有經歷那么多苦難,倒是一個劃算的交易。當然,這是最理想的效果。若真像企業競爭那樣,假設的那個人是不會允許一個對自己有著威脅的人存在在自己的身邊的,雖然佛教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對于殺人這種事是明令禁止的,所以他并不會對唐僧怎么樣,了不起姐唐王之名,將他趕走,當然,也可以采取流放的刑罰,但人家好歹之前也是一把手,好歹是一代高僧,這樣做不僅是自己砸自己的腳,還會引起信徒的強烈不滿,所以趕走唐僧是最理想的選擇,即使真正想趕走他的人是假設者,是一個已經成佛了的人,但佛就一定是大度的么?
即使是一個假設,但也會引起很多問題的產生。觀音到底是千眼千手的,當然會找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人來擔此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