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強的讀后感自成一派,無論什么主題的讀后感開頭不變,大致內容如下:非常感謝老師給了我這次根據××電影(作文)結合自身情況反思反省的機會,我拋棄所有借口,戰勝憂慮和恐懼,用其中的主人公和自己對比,查找不足認真改正,有了如下感概:......。
匆匆寫完后,賈強見張麗婷尚未動筆,便將自己寫的讀后感遞了過去,借給張麗婷參考,張麗婷見后大肆表揚,并且,連自己的讀后感也一并交給賈強來寫。賈強想來哪有兩篇讀后感用一個開頭的道理,有心拒絕,但又一想,張麗婷偶感風寒自己幫忙也是應該的,硬著頭皮接下了,又開始起筆。
“賈大才子,答應我的作品呢?”張麗婷閑下手中的筆,大腦自然也就可以想起原本要的詩,于是問道。
賈強早有準備,將昨天寫的像是現代詩的作品遞了過去:
靜靜地對著窗外,
默默地向著天空,
那是一片寂靜的藍,
不愿承載一片白云,
是孤獨么?
還是在等待。
張麗婷看后微微有點不懂,想來看不懂的定然就是好作品,反倒一直反復的看,倒是沒有時間和賈強說話了,想來乘涼的人大多感謝那棵大樹,很少會感謝植下綠蔭的人。不過,看到自己的作品受歡迎就像看到嫁出去的姑娘很得寵一樣,心里多少還是開心的。
只是自己這邊起筆困難,又是為張麗婷代寫作文,不愿草草的交稿,一時間錢鐘書在《圍城》中的話浮現在眼前:考古學提倡發掘墳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遺物都暴露了;現代文學成為專科研究以后,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將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發掘而暴露了。被發掘的喜悅使我們這些人忽視了被暴露的危險,不想到作品的埋沒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虛名。假如作者本人帶頭參加了發掘工作,那很可能得不償失,“自掘墳墓”會變為矛盾統一的雙關語:掘開自己作品的墳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墳墓。賈強不愿成為其中的一員,舉筆艱難,可也只能艱難舉筆,時間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一篇在賈強眼中還算滿意的讀后感經過一上午的時間終于出爐了。
賈強將作文交給張麗婷,大功終于告成,原本的勞累在張麗婷的的感謝聲和贊美中變成了心中的喜悅,只是這份喜悅不愿流于面上,只能存于心中,表面上表示并不在意,“沒什么,隨便寫寫罷了。”
一天時間過得很快,放學的時間又到了。賈強有心想帶張麗婷去診所看看,但無奈張麗婷堅持,只得將其送回寢室,為其打濕一個毛巾放在頭上,然后就去買藥了,雖然有點累,但有一位不知名的人曾說過:愛情是可愛的虐政,情人們甘受它的折磨。想來自己還談不上什么折磨,辛苦一點也是應該的。圣經上說過施比受更為有福。圣經上說的話想來還真沒有錯,賈強照顧張麗婷是有點辛苦,可至少不用忍受感冒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