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頓了頓,接著說道:“大約在東漢明帝時,印度佛教傳入我國,到晉后盛行。佛教有一個吉祥的節日——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十二月八日這天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之說,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并將臘八粥分贈門徒及信眾,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古風小姐說道:“關于干物稱臘。干物在天子家中歸臘人掌管?!吨芏Y·天官·臘人》說:‘臘人掌干物?!D,小物全干。所以是干物稱臘。蠟祭是用蔬果干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蠟祭又被稱作臘祭。即蠟祭也稱臘祭,蠟八也稱臘八。這里的臘是指干物的意思,還沒有和十二月連系在一起。但臘祭是在十二月進行的,其含義已經和十二月靠近了?!?/p>
小迅疾說道:“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節,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民間有‘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的諺語。該節從先秦始都是被當作‘年節’來看待的?!?/p>
公子說道:“有《禮記》曾有記載稱:‘一國之人皆若狂’?!?/p>
小迅疾說道:“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用干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里的臘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稱。在《說文》所說的,‘冬至后三戍,臘祭百神’的年代,臘祭的日子有時是在年終的十二月,有時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臘祭之月的臘月,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月份。有時十二月為臘月,有時下一年的一月為臘月。這里的臘月是指臘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稱。后來將臘祭的日子定在農歷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于是,臘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況下,臘祭之月的臘月,就固定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了。這里的臘月雖然是固定在農歷每年的十二月,但還是臘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稱。臘祭之月――臘月,是我國古代十二月祭名,稱為臘祭?!?/p>
公子性意盎然地嘆曰:“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這一節日,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較早描寫臘八的有晉人裴秀,由魏仕晉,不覺又到歲終臘日,提筆揮毫寫出四言《大臘》:‘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后,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游,享壽萬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