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說書人繼續(xù)講道:“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作法,而且還當(dāng)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jié)的歷史傳說。話說本朝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并在山上立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dāng)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yōu)榱苏三埻?,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shè)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xù)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xí)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于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yù)祝當(dāng)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zhí)ь^’之說?!?/p>
大唐白居易有詩云: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xì)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是日,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
長安街頭叫賣聲不斷,“龍耳(水餃)、龍子(米飯)、龍眼(餛飩)、龍須(面條)、龍鱗餅(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
這些習(xí)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大唐李商隱《二月二日》詩云: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fēng)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fēng)檐夜雨聲.
二月二日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zhí)ь^之吉兆,祝愿孩子長大后斷文識字。二月初二簡單的舉動,飽含著人們對孩子的殷切記掛,也飽含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xué)習(xí)。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jìn)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nèi)容。
不知不覺,到了第二天——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乃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公子回到客棧,奉上文昌神像,拜了又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