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上有這樣的兩種人:一種愿付出不圖回報的;另一種是付出想圖大回報的。
往往得到更多回報的,是前者。
因為羅斌這種純孩子的心性,一而再三的行動都因于王靜慧,且每一件事都是超越她想象的,亦是其他男
性從來沒有這樣為她勇于去做的,所以這些事也是王靜慧悄悄打開心門的原因。即使難構成愛情的幻思,
至少已是一個女子的情意裹卷了一個男性情真的形象。
“我還以為斌弟的病情加重了,原來是我錯覺的!”王靜慧高興地想著。
其實,她那時的猜測是對的,羅斌真的是起了很大的變化,并且一天比一天增加了某些大腦信息,同時亦
將進/入另一種界面,有可能。。。。。。
一個在事業上這么成功的女子,單單是為了送果子的事,她就讓心有了他,這也太過于吹牛了吧?
那時,王靜慧認識羅斌只有三年,他只是在每一年的三月來找她,一見之后又待來年。而第一年的情節
就是送紫仙果,并在她心里烙印了這句話:“我都不舍的吃,要全給你的,可你還是只吃到二枚!”
第二年的三月,她與羅斌經過一樓房,無知的小孩碰落了一個盤栽,眼看就要砸在王靜慧的頭上,是羅斌
攬著她為她擋了,砸在他背上。
第三年的三月,那是一個雨天,在餐廳里她急著要回公司,手上無雨具,是羅斌傻乎乎地脫下上衣,光著
身子,把衫當了雨傘。
他雖然傻乎,但他的行動是真的;他雖然癡呆,但他的心對她是至上的。換誰,不心動呢!
在當時在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的心里,呆子羅斌雖然不是她幻戀的對象,但無形之中羅斌已成為她想起的
第一快樂,這日長久短的“快樂”就是長出情愫的悄悄萌芽。
一個是呆子,一個是事業有成的女青年,她比他大了四歲。這壓根兒就是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生,在一起是
沒有方向感、是沒有未來的,所以這些心動的印象只是潛藏,只是光陰里擦亮的花火,引導不起共同方向
的。但偏偏就是這些心動的印象阻礙著她的戀情發展,每當與追求她的男子在一起的時候,她潛意里就釋
放出這些心動的印象,來作為第一條件去比較對方。所以,她總感到這些追求她的男子少了些什么。
我們可能聯想到一個女人跟男人戀愛時會順從情景融洽、生理需要,進而接吻、上/床等等性/愛行為。是
的,這些想法是合乎邏輯的,但王靜慧不是隨便的女子,她的傳統觀很強,雖然接受被追求,但還未到達
被摟抱的程度。
若不是陳芳芳的那句:“女人就是這樣,心里如果有了一個人,后來的,再好再有條件,都走不進來了!
”她王靜慧還找不著為何自己要對追求她的男人一直拒絕向前發展的根源,更不知道自己的心里早已有了
羅斌。
但她很明白,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不能與幻想走。她更知道,世界之大是沒有一個地方安放她跟羅斌在
一起的可能,這是父母、親人、朋友都會反對的事情。當下最重要的,不是跟誰戀愛,而是得用善良的心
去拯救這位可憐的孤兒,同他其他的“親人”一同去關心他、保護他,這就是自己的目的。
王靜慧思索了很多事情,她又再想到“紅痕”女子。
“那個女子能出現嗎?她真能拯救嗎?”
“其他的人就不可以?”她似乎很希望能拯救的人也有其他人,包括自己在內。
“。。。。。。”總之她醞釀了各種各樣的想。
想與想相叩下,她又想到了快樂的事情。
“姐!你的嘴會甜嗎?很像櫻桃!”
“你想吃櫻桃了是嗎?”
“你的嘴能吃嗎?”
“。。。。。?!?/p>
“我不喜歡看她們,羅斌只喜歡看姐姐!”
“我天天想姐,昨天在車上也想!”
世上情,有不少是值得心心相印的,但一旦經受選擇時,情的脆弱紛紛而來。這,就是情的無奈;這,就
是愛的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