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29日晴星期日故宮漢特貝爾
幾天,我一人獨步去怕八達嶺長城,在波瀾壯闊的渤海,在大漠孤煙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塵土飛揚的古道.飛舞著一條雄偉神奇的夏國龍.這就是不朽的長城。
我也感受著夏國古人的情懷: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回瞻陵寢地,云氣總成龍。
我看到了BJ的全景,站在亙古的長城,看楓葉正紅的山山嶺嶺.眼前是如詩如畫的山巒,腳下是郁郁蔥蔥的林海.遠眺是綿延起伏的疆域,近看是燈火輝煌的京都
走著走著突然,在遠處吹來一股風,我蹲下來,不能走,于是坐在城墻跟躲避沙土的襲擊,我的感概很多,拿起日記開始記錄的心靈的感受,體會夏國的文化和他們留下來的文字,我用心的記錄著,不想放過一絲,有一陣沙土風向我襲來,我感到有一絲絲的煙霧轉道了我的日記里,又有一絲黑煙似的塵土繞著我的日記本和我在旋轉,這不會是龍卷風吧,沒這么小
我突然,看到我的日記本變了顏色,一個漂亮的日記本成了成了古銅色,我趕快翻開內容沒有變,還是我以前的記錄,但有幾張前沿的紙曾多了,畫有不同的同案和夏國的甲骨文
我心里有些害怕,但男人的感覺又一次激發了我,我有來到了那紅墻的故宮里,截然不同的文化,早就了不同的建筑風格,我米國的建筑就是高大震撼,富麗堂皇,而東方建筑看是不同又有些一般,但又看越有內涵,這就是他們的文化吧,不彰顯,不外露,講究的是城府和內在底蘊,表現的不一樣而已
聽解說員說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臺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我看到的是大紅的柱子很大紅的門樓,琉璃瓦的屋檐,黃色和紅色的完美搭配,一個個木頭被用的淋漓極致,我穿過宮殿看到的多條黃龍攀巖,我感到有一個東西在召喚我
我來到了原形的天壇,解說員說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里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祭天大典”,欲稱祭天臺。回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墻。因墻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墻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天壇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征天。整個布局和建筑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天壇被兩重壇墻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墻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
這時,我來到天壇的中央,我感到那種吸引我的力量更加的濃厚,我有些看不到周圍的事物,我的心臟的跳動我也感受到了,突然,我聽到一個聲音,朋友,你來啦,我已經等你五千多年了,讓我的后輩建造的圣壇就是在等你,我們有緣,你得到了我的‘漂浮日記’,同時能感受來到了我的心聲,你不錯,很有慧根,沒想到是一個波斯人種,沒時間了,你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