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公去世后,齊國是否會發生動亂,接班人能不能繼承太公制定的國策,使齊國穩定發展?不用擔心,因為嫡長子繼承制符合周禮規定,而且他的長子也是有資歷有能力的政治家。
齊太公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姜伋繼位,是為齊丁公。
姜伋年少時和父母一起受窮遭罪,飽受磨難。等到父親做了齊國君主時,姜伋也人到中年,雖然沒有什么大的雄心壯志,卻受到他姐夫周成王的器重,被任命為周朝虎賁,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可見他也是一位能忍辱負重且能力不在其父之下的人。齊太公逝世后,他順理成章做了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在位26年,能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著父親太公未竟的事業,將父親的政策在齊國貫徹如一,且輔助周成王維護了周王朝的統一。
周成王去世,姜伋又代表父親,與召公、畢公一起,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成為周朝的顧命大臣。后又與仲桓、南宮毛等世卿大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康王六年,齊太公去世,他除了繼任齊國的國君。還要按照周初慣例,繼任周王室太師,參贊整個周王朝的軍政事務。
周朝出現少有的“成康盛世”局面,其中也有姜氏父子的功勞。
一般說來,創業難,守業更難。國也好,家也罷,到二代手里大都容易敗家,姜伋沒有,所以說姜伋是個不做花花公子富二代的國君。當然,這也與他媽邑姜的背后管教有關。
公元前989年,丁公姜伋去世后,本應當由他的嫡子姜季繼任,但這個姜季只圖個人過清靜日子,不愿意干操心的事,就跑到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隱居,過起了田園生活。他的后代也以地名改姓崔,這就是崔姓的來歷。后面要講到的崔杼就是姜季的后代。
按周朝的規定,諸侯死后無子繼位者,以其弟繼任。于是丁公的弟弟姜得繼位,為齊乙公。所以后人說姜季歸隱,是為了讓位給他叔叔。
齊乙公在位25年,于公元前964年去世,兒子姜慈母繼位,為齊癸公。
齊癸公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他在位66年,于公元前880年去世。他的兒子姜不辰繼位,為齊哀公。
這期間雖經四屆領導人的更迭,倒也井井有條,平安無事。
這一百多年里,齊國也在4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一切都步入了正軌,發展蒸蒸日上。
齊國和紀國相鄰,只有一道淄水相隔。紀與齊同為炎帝之后又同為姜姓,本當和睦相處,但因淄水的歸屬問題,兩國鬧矛盾積怨很深。公元前884年,紀侯就去上訪,到中央去告狀,這時周夷王當權,紀侯就向周夷王檢舉揭發齊侯姜不辰,周王聽信紀侯一面之詞,就將姜不辰“雙歸”,然后招到鎬京移交司法機關法辦。
姜不辰到了鎬京,先是向周夷王解釋悔過,他一面向上級寫書面檢查,深刻檢討自己的過失,請求周王給自己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一面準備后事,給他的同母弟弟姜山寫信說明情況:“姜山我弟可好,為兄此次來到中央不是上調,而是有人故意陷害,根據我掌握的情況分析,估計兇多吉少。不過,我要說明的是,我沒有什么過錯,但周王昏庸,聽信一面之詞,不做調查研究,也不實事求是辦事,更不容我辯解,估計我是回不去了,齊國從太公立國以來,堅定不移的執行太公制定的‘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既定方針,為民造福,為百姓辦事,可是,齊國我是無能為力了,以后齊國的事情還得你費心,為兄也幫不上你什么忙了,看來我們兄弟這輩子再也見不上面了,你也好自為之!”
周王也確實不接受姜不辰的解釋,他看完檢討后在檢討書上做出重要批示:“檢查不徹底,態度不端正,還夢想東山再起,嚴肅處理!”
司法機關接到領導批示后,辦事效率很高,哪里還敢怠慢,很快做出判決,判處姜不辰死刑,立即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將姜不辰很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姜不辰被押到刑場以后,很快被投入滾燙的油鍋烹殺。悲慘呀,可憐呀,難怪死后被謚為哀公,實在悲哀。在哀公被烹殺以后,周夷王作出重要指示,為挽救齊國,教育其他諸侯國,將這一事件迅速向齊國全國和其他諸侯國發出通報。之后,周王沒有經過民主評議和組織考查,更沒有經過公示,直接任命哀公的異母弟弟姜靜當了齊國的國君,這就是齊胡公。
從此,齊、紀兩國成為世仇,直到公元前692年,齊襄公滅了紀國,才報了此仇。
齊胡公姜靜大概是膽子太小,怕紀國再暗算他,就在公元前866年把都城從營丘(臨淄)遷到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對齊人震動很大,引起了家族人的怨憤。尤其是營丘人民,要在薄姑興建新的宮殿,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所以遷都很不得人心。而且這個決定是在匆忙中做出的,根本沒有經過專家論證,使很多人對他的可行性表示懷疑。盡管如此,齊胡公姜靜還是一意孤行,這簡直就是典型的長官意志,個人英雄主義作風,這種沒有科學根據的錯誤決定是行不通的,如果非得要這么做不可,那肯定會受到懲罰的。就在首都遷往薄姑以后,由于各種城防工事都得重新修建,再加上要修建宮殿,所以,薄姑到處都是建筑工地,塵土飛揚,好不熱鬧。薄姑一下子就成了齊國新的投資熱點,這里儼然就是齊國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可在戰爭頻繁發生的年代,這里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軍事防守,可是,這一切還是在進行中。
公元前860年,齊哀公同母弟姜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姜靜,又把國都從薄姑遷回營丘,加固并擴建營丘城,因新城東墻濱臨淄水,故易名臨淄。姜山被立為國君,是為齊獻公。
齊獻公姜山首先給自己的哥哥哀公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并將胡公的兒子和家人全部驅逐出境,這些人無處容身,只好跑到首都鎬京尋求政治避難。
卻說這周夷王烹殺了齊哀公之后,眼看著齊國發生內亂,也是很惱心,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胡公家人的政治避難請求。此后不久,這周夷王也赫然辭世,周夷王的兒子姬胡被立為周王,就是周厲王。
說起這周厲王,很多人都不陌生,他太有名了,因為這個家伙在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專利權,他說那山林川澤都是他的天老爸安排的,他是天的兒子,天叫他管理山林川澤,因此,不論你上山打柴,還是下河捕魚,都必須向他交稅,否則,就是侵犯他的專利權,就要判死刑。
人們當然不相信那一套,也不愿向他納稅,背后還說些對他不滿的話。周厲王就到處都派上特務,誰對他不滿,就沒有好下場。鬧得國人見了面都不敢說話,使個眼色就趕快離開。這就是“厲王監謗”和“道路以目”。
注意,這里的“國人”不是指“全國人民”。
周人武裝拓殖的“城”通常有兩層城墻,內者曰城,外者曰郭。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周七里的小面積就是古代的“國”。居住在城郭之內的稱為“國人”,以別于郊外的“野人”。“國人”和“野人”都是脫胎于原始社會的公社農民,滅商后的周族公社農民與奴隸主貴族一起分別駐守在城邦與都邑,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農民則居住在野鄙之中,或隸屬于“國”,或隸屬于采邑,即“都”或“邑”。西周時期的“國人”和“野人”,由于前者是征服族,后者是彼征服族,因而他們的社會地位并不一樣。
“國人”有參與政治的傳統,所以國王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周禮》規定職詢萬民三政,即“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國人”的利益遭受危害時,他們有權,也有能力反抗,而貴族也利用“國人”的力量更換國君。氏族共同體的利益高于一切,作為“國”中公社農民的“國人”也都盡力維護這種傳統。
鎬京的國人都知道,周厲王根本就不是天的兒子,他爸媽是誰全國都知道。于是就發生了“國人暴動”。國人沖進了王宮,周厲王逃跑了。
這樣一來,周王的權威就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