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又名管敬仲,字夷吾,潁上人,姬姓后裔,就是說與姬姓的周王室可能有那么一點或遠或近的血統關系,祖上在歷史上也曾顯赫過,可惜后來家道中落,到他的時候早已經淪為平民,在民間求生,因為自小父親管山就去世了,管仲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家里經常窮得揭不開鍋,窮苦的生活環境反而培養了管仲的意志,他是一個有志青年,一心想要做一番事業,但是他在青少年時期卻一直不得志,為了生計甚至不得不去做“圉人”,也就是在馬廄里幫人養馬的職業,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后來對他人生轉折起著重要作用的鮑叔牙。
鮑叔牙的家境與管仲有些類似,祖上也曾有人做大夫,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同樣淪落民間,唯一與管仲不同的是,他的家境尚好,家里有些做官的親戚,還沒有落魄到像管仲家那樣無米下鍋的地步。
兩個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然后一起在社會上四處游歷尋找事業機會,可惜一直都不如意,為了討生活,兩個人就在南陽(泰山以南汶水以北的地帶)合伙做生意,成了一對小商人。
管仲這個人雖然滿腹學問,但是卻是不擅于經商,他們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都是由管仲來策劃、籌算,結果做生意是虧的時候多,賺的時候少,旁人就笑話管仲空有學問,鮑叔牙幫管仲解釋說,“這不是他的能力問題,做生意要講時機的,時機有好有不好的時候,他不過是遇到了時機不好的時候而已。”
到后來由鮑叔牙為主進行經營,他們的經營狀況才好一些,賺了一點錢,分錢的時候,管仲的表現又讓旁人看不下去了,原來,兩個人賺來的錢常都是分為三份,管仲直接就拿兩份,鮑叔牙只拿一份。旁人替鮑叔牙抱不平,“你們合伙做生意,你出的本錢多,出的力也多,為什么分錢的時候管仲要多拿一倍呢?”
鮑叔牙卻幫管仲解釋說,“雖然我們做生意付出的一樣多,但是,他的家境不好,經濟困難一些,是我讓他多拿一些的,”事實上,鮑叔牙同情管仲的家世情況,還曾多次掏錢資助管仲,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鮑叔牙是個識才愛才的人,他認為管仲是一個可以成大器之人,雖然管仲現在只是一個小商人,但是日后肯定可以成就一翻事業,而管仲也十分感激鮑叔牙對自己的關心照顧,管仲這個人是個實在人,他知道即使他不拿兩份,鮑叔牙同樣也會給他兩份,索性就不客氣了,由此可見兩個人之間的友情早就超出了虛情假意停在形式上的階段,成為一對莫逆之交,也成就了一段流芳萬世的友情,史稱“管鮑之交”。
兩個人都是有追求之人,當然不會滿足于做商人,后來管仲停止經商參加齊國的公務員考試,再加鮑叔牙在背后的活動,結果就在政府里謀到了一個小職位,原想管仲可以就此為基礎做出一番事業,但是管仲的表現卻極其差勁,做了沒有多久就因為績效考核不合格而被辭退了,旁人又看不下去了,對鮑叔牙說,“你說他是人才,經商不好是因為時機不好,那么為什么做官也如此差勁呢?”
鮑叔牙的態度卻仍然十分堅定,他還是幫管鐘解釋,“這個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因為他的智慧是大智慧,這樣的小職位是顯示不出他的才能的,他只是需要一個時機而已。”
做官不成,正好趕上齊國與周邊國家發生戰事,兵力緊張,齊僖公在全國范圍內動員人民參軍,鮑叔牙覺得是個機會,于是鼓動管仲兩個人一起報名參軍,希望可以通過在戰場立功獲得重用的機會,結果到了戰場上,管仲的表現又讓人大跌眼鏡,沖鋒的時候,他躲在鮑叔牙的后面,而到了敗退的時候,居然又跑到了鮑叔牙的前面,這在軍中成為笑談,又有人嘲笑管仲的怯懦,“現在給了他立功的時代,他卻像一個懦夫,這哪里像一個有智慧的人呢?”
鮑叔牙一如繼往為管仲解釋,“他其實并不是懦夫,之所以這樣愛惜自己的生命,完全是因為他的老母親,他的母親從小辛苦將他撫養成人,他知道母親的辛苦,所以他拚命保全自己的生命,就是為了要奉養老母親,所以他是一個大孝子,是一個賢人。”旁人當即都是汗流浹背,自此,再也沒有人當著鮑叔牙的面表示對管仲的任何懷疑,大家心里也清楚,鮑叔牙就是管仲的鐵桿粉絲,無論他們有任何的懷疑,鮑叔牙都會找出反駁的借口,索性不再多嘴了。
關于鮑叔牙護著管仲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就傳到了齊僖公姜祿甫的耳朵里,這個齊國的國君剛打完一個勝仗,心情愉快,正在考慮為自己兒子姜糾與姜小白找老師的事情,雖然面試了一些人,但是只有一個叫作召忽的還不錯,其余感覺素質不夠,這時聽到了鮑叔牙與管仲的事情,決定召他們了解一下情況。
齊僖公是一國之君,并非浪得虛名,召見鮑叔牙與管仲之后,與他們聊了幾句,立即就知道這兩個人肚里有貨,當即拍板,決定錄取他們做兒子的老師,當時叫作“傅”,由召忽與管仲做次子姜糾的老師,由鮑叔牙做小兒子姜小白的老師。
不過,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鮑叔牙卻拒絕了齊僖公的任命,齊僖公卻并沒有生氣,而是讓鮑叔牙再考慮一下,可以過幾天給他答復,由此可見齊僖公這個國王確實是一個挺重視人才的人,這樣的事情要放在別的國君身上,恐怕當時就讓人將鮑叔牙給拖出去喀嚓了。
鮑叔牙顯然是認定給姜小白做老師沒有什么前途,所以回去后也是情緒低落,他知道如果最終還是拒絕,國君肯定不會饒了他的,于是就在家里裝病不出門。管仲十分擔心自己的好友,于是約召忽一起去鮑叔牙的家里探望他,管仲問鮑叔牙,“你為什么不愿意擔任公子小白的老師呢?這可是一個施展你的才能的好機會啊!”
鮑叔牙推心置腹地說,“先人說過,沒有人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也沒有比國君更了解下臣的,國君肯定認為我是最不能干的人,所以才派我做公子小白的師傅,小白是國君的第三個兒子,基本沒有可能繼承王位,我不愿意做一件沒有希望的事情。”
應該說,鮑叔牙的說法并不是沒有道理,按照當時的習俗,國王的王位是太子姜諸兒繼承的,而次子姜糾則是候補,萬一姜諸兒有個什么閃失,比如病亡啦、車禍啦,如果他沒有兒子,作為次子的姜糾也還有即位的機會,而姜小白作為最小的兒子,恐怕基本就沒有即位的可能了,到時哥哥做了國王,姜小白最多只能得到一小塊封地養老,而作為他的老師,自然也就沒有什么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
召忽很認同鮑叔牙的觀點,同情地對他說,“要不這樣吧,如果你真的不想干,那么就繼續在家里裝病吧,我回去告訴國君,就說你快要病死了,他肯定會免了你的職位的。”由這句話來看,春秋時代的中國還算是民主一些,至少還沒有欺君之罪的說法,要不,給召忽一百個膽恐怕他也不敢說出這樣的話來。
鮑叔牙十分感激召忽,對他說,“謝謝你了,如果你這樣幫我,肯定沒有什么做不到的。”
但是,管仲卻不同意鮑叔牙的觀點,“真正要主持國家大事的人,不應該推辭工作,不能貪圖清閑,何況,將來還說不準誰來做齊國的國君呢?你還是接受任命,先干著,然后再圖發展。”
召忽不同意管仲的觀點,他說,“我們三個人對于齊國都是很重要,就像是鼎的三足,去掉一足就立不起來了,但是,公子小白確實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人,無論如何,都輪不到他來做齊國的國王的,與其以后重新考慮自己的將來,叔牙不如現在就想法推掉任命,另謀發展。”
管仲見他們兩個人都對公子小白沒有信心,頗不以為然,他向二人分析道,“我看未必,這幾天我對他們三個人作了一些觀察,太子諸兒雖然年長,擁有第一繼承權,但是他這個人品質卑劣、性格暴戾,前途如何還不一定,齊國將來的國君必定會從公子糾與公子小白之間產生,公子糾的為人雖然相對不錯,但是他的母親卻是魯國的公主,眼下齊魯兩國關系緊張,上至大臣下至群眾都有些憎惡公子糾的母親,這就會連累到公子糾本人,而公子小白母親早逝,容易獲得同情,他雖然不會耍小聰明,性格直爽而且急躁,不是我管仲就不會有人理解他,但是他的大局觀比較好,如果可以即位必定會是一個有作為的國君。假如有一天,太子諸兒真的遇到了什么災難,由公子糾繼承了王位,我相信他也只是一個平庸的國君,難有作為的,無論如何,安定國家也還要靠叔牙你來出面的,這與現在你輔佐誰是不大重要的。”
召忽是一個耿直的人,比較死腦筋,他對于齊僖公之后的齊國政局十分擔心,憂心忡忡地對他們說,“雖然我們在討論國君百年之后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但是如果真的會出現公子糾得到了君位而又被奪去,那樣就算公子小白得了天下,我也不會輔佐他,我們現在參與了齊國的政事,就應該忠于任命我們的國君,不折不扣地執行他的命令,一心一意地擁戴我們各自所擁立的公子,這是我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管仲又表現出來了他的務實精神,他是個注重大局而不拘小節的人,不認同召忽這種牛角尖思想,他說,“我們做為國君的臣子,是接受國君的任命而為國效勞的,豈能只是為了某個人而犧牲自己,我只有在國家滅亡的時候才會去死的,其它的情況,我都要好好活著,而且,只要我管仲活著,對齊國就有利,如果我死了,就會對齊國大大的不利。”
鮑叔牙見他們居然將話題扯到了是不是只效忠公子糾這樣的話題上,連忙插話進來問,“那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你接受委任就是了,我堅信未來齊國的國君必定會從公子糾與公子小白之間產生,我們三個人都是有才華的人,我們也欣賞彼此的才華,因此,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約定,日后無論誰輔佐的公子繼承王位,都要互相引薦,獲得為國家效力的機會,這才是最重要的。”
管仲的一席話徹底地打動了鮑叔牙,于是愉快地接受了齊僖公的委任,擔任了公子小白的老師,由此,管仲與鮑叔牙兩個人正式進入齊國的政壇,開始接觸齊國的最高統治階層,正是齊僖公的慧眼識人,為后來齊桓公的稱霸做好了良好的人才儲備。
而接下來,當齊僖公去世后所發生的事情,則完全證明了管仲的推測,由此可見管仲的才華與能力了,而鮑叔牙在此后的表現,更是讓世人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
姜夷仲是齊僖公的弟弟,雖然同樣是國君之后卻只能稱自己的哥哥為君,他卻并無半點怨言,為了國家的事情任勞任怨、四處奔走,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留下一大家子孤兒寡母,齊僖公對弟弟一大家子很是照顧,尤其喜歡弟弟的大兒子姜無知,視同己出,還特別吩咐身邊工作人員,提高姜無知的生活待遇,比照太子的待遇,并把他接到宮中同住。在國君的帶頭作用下,齊國形成了尊老愛幼的良好風俗,國民素質也大幅提高。
姜無知住進了王宮之后,就能和太子諸兒在一起玩耍了。一次,哥兒兩個在一起練習劍術,無知失手傷了太子諸兒,還傷的不輕,送醫院后縫了好幾針,使太子住院幾個月,從此,太子就與無知有了過節,為日后的齊國政局動蕩埋下了一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