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刁、易牙、開方發動的那場宮廷政變一度控制了齊國宮廷局勢。他們困死了齊桓公,擁立了姜無虧為新君。但是,他們卻無法征服齊國百官和國人的心。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公子昭。齊桓公在世時,已立公子昭為太子。此事托付給宋襄公,宋襄公也欣然應允。至于姜無虧,齊桓公雖在豎刁、大衛姬等人的鼓動下默許立他為太子,但后因管仲的反對而作罷。所以,如今姜無虧奪了君位后,還必須除掉公子昭。否則,不僅姜無虧本人不踏實,豎刁等奸佞也是寢食難安的。
還在齊桓公剛剛死去時,豎刁、易牙就對大衛姬說:“按照長幼的順序,應該是夫人的兒子繼承君位。但先君在世時,已將公子昭囑托給宋襄公,立為太子,群臣大多知道此事。倘若群臣知主公已死,必然輔助太子。依臣之見,莫如乘夜率宮中甲士,殺死太子昭,奉長公子即位。”大衛姬當然是巴不得這樣做。于是易牙、豎刁各率宮卒數百,殺入東宮。
這時,太子昭正因不能入宮探問父王的病情而悶悶不樂。恍惚間見一婦人前來,自稱是宮人晏娥兒,先公派她來催促太子快走,否則將遭禍殃。太子昭忽然驚醒,方知是夢。他覺得奇怪,便去上卿高虎家詢問。高虎說,主公抱病半月有余,被奸臣隔絕不能探視,很可能已死,夢中晏娥兒所言,不可不信,應趕快出去躲一躲。他們正說著,看宮門的人來報,說豎刁、易牙已率宮卒包圍了東宮。太子昭聽罷,嚇得面如土色,馬上換上常人的衣服,帶領幾個親隨,從東門逃往宋國避難。
豎刁、易牙進入東宮后,沒有見到太子昭,只好返回宮廷。此時,宮門前已聚集了很多官員。他們已得知桓公兇信,前來打聽太子下落。豎刁露出兇惡本相,仗劍對眾人說:“太子昭已被驅逐,今奉先公遺命,立長子無虧為君,有不從者,立即誅殺!”眾人憤憤不平。大夫管平挺身而出,斥責奸佞,被易牙殺死,接著,又殺死官員多人,鮮血染紅了殿階。
當易牙、豎刁擁姜無虧即位之時,其他幾個公子也各自帶著黨羽家丁前來爭位,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各自占據殿堂一隅,僵持不下。
太子昭逃到宋國以后,見了宋襄公,哭拜于地,訴說易牙、豎刁作亂之事。宋襄公召集群臣說:“先前齊桓公曾將公子昭囑托給寡人,立為太子,屈指已經十年,寡人不敢忘記。今易牙、豎刁作亂,太子被逐,寡人想約會諸侯,共同討伐齊國,使太子昭返國繼承君位,卿等以為如何?”大臣們表示贊同。
公元前642年三月,宋襄公集合了宋、曹、衛、邾四國聯軍,發動對齊國的討逆戰爭。
這時,易牙已進位中大夫,為司馬,掌握著兵權,姜無虧讓易牙率兵出城迎戰宋與曹、衛的聯軍。
易牙出城后,老臣高虎和國懿仲計議:“我們立公子無虧,并非真心。如今太子已經到來,又得到宋國的幫助,論理應立太子昭為君,論勢則無虧強。易牙、豎刁殺害百官,專權亂政,是齊國的禍患,不如趁此機會將他們除掉,迎立太子昭為君,這樣,也斷絕了諸公子覬覦君位的希望,齊國就可望安定了。”國懿仲說此計甚妙,并建議說:“易牙領兵在外,可召豎刁前來議事,將他殺死,率百官迎太子即位,取代無虧,我諒易牙也奈何不得。”高虎連聲叫好。于是二人伏兵于城樓,托言有機密大事,請豎刁前來相會。
豎刁對此并未產生懷疑。因為高虎、國懿仲是周天子所命的監國之臣,世為上卿,威望很高。豎刁政變得手后曾召二位前來,想借他們壓服百官,二人并未拒絕。殊不知,二人雖然應召,并率百官奉無虧主喪和擁立為君,但內心中卻對亂國奸佞恨之入骨。他們把豎刁騙到城樓后,先將其灌醉,然后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
姜潘、姜商人、姜元、姜雍等率兵抗拒四國聯軍。戰爭持續了三個月,在四國聯軍的打擊下,京城中的反對派也掀起了反對姜無虧的運動,最后,姜無虧被殺。宋國軍隊將姜昭接入齊國的都城中,繼任君位,是為齊孝公。
易牙見大勢已去,引心腹數人,逃往魯國。
姜無虧即齊國君位僅三個月,因他在位時間短,諸侯又不以君視之,故無謚號。
當四國聯軍撤出齊國之后,齊孝公姜昭面臨著很尷尬的境地,因為姜昭長期呆在宋國,在齊國缺少實力派的支持,更缺少軍隊的擁護,而此時,原先陷入混戰的其他四位公子,決定聯手組建反政府軍,趕走姜昭。姜昭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后盾,不能抵擋反政府軍的進攻,于是很沒面子地、灰溜溜地又逃到了宋國。
危難之中,宋襄公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宋國軍隊二度進入齊國作戰,并且在五月份時,在齊國境內的甗地(今山東濟南西)擊敗了反政府軍的主力,姜昭二度返回齊國,重新登上君主寶座。
齊桓公的死亡,昭示著齊國霸權時代的結束,雖然繼任君位的齊孝公也雄心勃勃,想繼承父親留下的霸業,但是此時經歷十個月的內戰后的齊國已經是今不如昔,而且齊孝公并沒有鏟除掉其他的四個公子,反對派的勢力依然強大,齊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下降。在公元前634年,齊孝公討伐魯國,以圖重樹齊國的霸權,沒想到魯國卻引狼入室,將楚國引入中原戰局,魯國人向楚國請兵,楚軍攻打齊國,占領了谷城,并且派齊孝公的政敵公子雍駐守在谷城。谷城一役的失敗,使得雄心壯志的齊孝公憂憤交加,終于在次年去世。
齊孝公去世,使得齊國再一次陷入政變之局,孝公之子被公子開方殺死,姜潘奪位,自立為國君,這就是齊昭公。
齊昭公姜潘,乃齊桓公之子,母親為鄭姬。
姜潘在位的二十年里,正是晉國取得霸主地位之時。這期間的主要事件就是城濮大戰和踐土之盟,齊昭公在其中只能充當配角。
與晉國爭霸的是楚國,楚國也是齊國的勁敵,因而齊國也就甘愿充當晉國的小弟了。
泓水之戰后,楚國憑借強大實力和聲威,控制了中原地區的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中小國家,大有囊括中原之勢。
晉國在多年內亂之后,公子回國重耳即位,為晉文公。晉文公內修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擴建三軍,迅速振興,國力日益強盛。對外積極圖霸,舉“尊王”之旗,派兵護送因內亂而逃亡在外的周襄王返國,借以收攬中原各國人心;又與秦國結好,并助秦向南發展,造成楚國的后顧之憂。
自楚為阻遏晉國勢力的發展,與曹、衛通好結盟,使其為抗晉前哨;乘齊國內外交困之機,出兵助魯占領了齊國穀邑(今山東平陰西南),并留申公叔侯戍守,企圖控制齊國以孤立晉國。晉、楚戰略針鋒相對,終于導致了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
晉勝楚敗的結局,迫使楚國暫時放棄對中原的爭奪,中原各國紛紛叛楚從晉。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與諸侯會盟,朝見周王,獻所俘獲四馬兵車百乘、徒兵千人,受周王策命為侯伯。晉國代替齊國,成為中原霸主。
北狄鄋瞞國(在今山東高青),國主為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公元前616年秋,弟兄四個率眾侵犯宋國,被宋軍敗于長丘(今河南封丘)。北狄敗軍遂入魯國,農歷10月被魯國大將叔孫得臣敗于咸陽(今陜西咸陽),殺其首領僑如。之后,北狄又轉侵齊國,王子城父率軍敗之于周首(今山東平陰),臨陣斬殺榮如,埋其首級于都城北門外,然后驅逐北狄人至衛,又被衛國軍隊擊敗,殺了另一首領簡如,再驅迫其散遷于河南、山西一帶,最后只剩一個酋首焚如,鄋瞞國由是滅亡。
王子城父因有大功,齊昭公封他為萊陽君、大夫,并賜姓王氏。王子城父就成為瑯邪王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