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聽說稷下學宮聚集了大量人才,他又領著學生來到臨淄。
齊宣王沉迷音樂財物,不思進取。這天,孟子拜見齊宣王后,問道:“大王您曾說您愛好音樂,有這么回事嗎?”
齊宣王說:“不過是愛好一般流行的樂曲罷了。”
孟子說:“只要您愛好音樂,那齊國便會很不錯了。”
齊宣王見孟子不是來批評自己的,而是來討論自己愛好的音樂,十分高興地說:“您能把這個道理講給我聽嗎?”
孟子說:“請問大王,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和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究竟哪一種更快樂?”
“當然跟別人一起欣賞更快樂。”齊宣王說。
“那跟少數人一起欣賞與跟多數人一起欣賞,哪一種更快樂?”
“當然是跟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齊宣王脫口而出。
孟子見時機成熟,趁機說道:“假使國王在這兒奏樂,老百姓聽到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聲音,都感到頭痛,愁眉苦臉地紛紛議論:‘我們的國王這樣快樂,我們卻苦到這般,就是因為國王只圖自己快樂而不同百姓一同快樂。假使國王在這兒奏樂。百姓聽后全都眉開眼笑地互相轉告說:‘大王一定很健康,要不怎么能夠這樣快樂地奏樂呢?’這不過是因為大王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由此,如果國王能同百姓一同娛樂,就可以使天下歸服了。”
齊宣王直聽得點頭稱是,愉快接受了孟子“與民同樂”的主張。
一天,懷有野心稱霸天下的齊宣王問孟子:“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統一天下?”
孟子深知眼下齊國人民生活困苦,應該批評齊宣王一番。于是,孟子不動聲色地說:“在我回答大王的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大王一件事,行嗎?”
“什么事?”齊宣王好奇地問。
“我聽說,有一回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因牛無辜被殺感到不忍,便予以制止,是真的嗎?”
齊宣王見孟子還記著這件善事,很是高興,連連點頭。
孟子說:“大王,憑你這副慈善心腸,可以行王道,統一天下!就看您肯不肯干罷了。比如有人說:‘我力能舉起千斤東西,但卻舉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卻看不見滿車的柴禾。’您相信這話是真的嗎?”
齊宣王脫口而出:“我怎能相信這話呢?”
孟子笑道:“這就對啦!所以如果有人說,大王您能用好心對待牛,卻不能用這種好心去愛護百姓,這也同樣叫人不能相信。現在,老百姓所以流離失所不能安居樂業,這是您不去關心他們的緣故。所以我說,您能統一天下,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
齊宣王聽后,欣然接受了孟子的批評。
在那個時代,對外靠武力,對內行“仁政”,應該說是正確的。
至今臨淄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
淳于髡聽說孟子來了,便去拜訪這位名人。
淳于髡見到孟子就問:“請問先生,男女之間授受不親,是禮制所規定的吧?”
孟子是個老實人,便規規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說的男女之間授受不親當然是禮制規定的。”
淳于髡說:“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還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氣,心想這個淳于髡簡直是胡說八道,就氣憤地說:“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簡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大失體統,慌忙補充道:“男女授受不親,的確是禮。但救嫂子,是權宜之計啊。”
淳于髡譏諷孟子:“那現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為什么不伸出友愛之手去救呢?”
孟子說:“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難道天下人還得挨個去拉嗎?”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親自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