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分手,無論是柯凡還是宣宜,都有種天要塌下來、不成婚便成仇的感覺,那時他們倆都還太年輕,第一次愛著,一旦分開,自然不能承受;第二次分手,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多虧了柯凡。經(jīng)過多年磨練,二十六歲的柯凡比起同齡人更多了男人的成熟與大度的胸懷。
他愛宣宜,宣宜是屬于他少年時的一個夢,從小到大他一直小心呵護他這個夢,而當宣宜成了夢中人時,他感覺他肩負的責任更大于他擁有的快樂。所以自相識以來,他一直都尊重她,隨她的性子。他不愿意傷害她,更不愿意讓她有任何的為難。無論他能否陪在她身邊,他都希望她能幸福、能快樂。
臨分手時,他對宣宜說:“希望我們還是朋友,哪怕不再經(jīng)常聯(lián)系。”
何平對自己信心滿滿,他功成名就,又得到了一個滿意的女朋友,下一步的人生計劃是三個月后結婚,一年之內(nèi)生個女兒,三年之內(nèi)再添個兒子。他的計劃從來不用征求宣宜的意見,宣宜只需積極配合就好。
同他在一起的這些日子,宣宜沒有想太多。她也不愿想太多。她既然是奔著結婚的目的去的,那就不用太挑剔——無需有愛情,只要不討厭就好。
何平是個規(guī)規(guī)距距的人,他凡事都是規(guī)規(guī)距距的。他的房間永遠一塵不染,他的愛好永遠只是為了學到更多知識,他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做他計劃表中的事,前后不會差十分鐘。連宣宜這個生活已經(jīng)很有規(guī)律的人,也有些吃不消。
何平將他與宣宜的戀愛放在他休息的時間段,這樣,既不影響他的研究工作,又不耽誤兩人的感情培養(yǎng),一舉兩得。好在他與宣宜分在兩地,每兩天通一次電~話,每次不超二十分鐘,不會對他的事業(yè)有太多影響。這樣的相處方式,也是宣宜希望的。她剛從失了柯凡的情緒中出來,還沒有精力去應付一個太有愛的人。
何平是第一次戀愛,但是戀愛在他,也只是他人生計劃中的一個章節(jié)。他定好只談三個月,那么多一天也不可以。三個月的時間,對于準備一場大眾化的婚禮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
宣宜的父母也見了何平,他們沒多說什么,女兒這么大了,這也是她自已選擇的對象,好象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完全拿得出手。雖然宣宜媽媽覺得何平不應是宣宜喜歡的類型,但做為一個結婚對象,他還是很合格的。何平的長輩自然由陳老太全權代替,她這一關,宣宜早就順利通過了。
還有半個月就到何平計劃中的結婚時間了。宣宜正在考慮結婚后要不要到何平所在的城市,何平是不可能到省城的,他的事業(yè)不允許他離開,這也更不是他計劃中的一項。
這一天,風和日麗,宣宜準備去市中心的那個書店去找一些資料書,充實一下她的書柜,也充實一下她單調(diào)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