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寧人姚福在《清溪暇筆》中寫道:“俗謂忙廉月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通常我們所說的“一問三不知”,便是此意,對一件事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
宣宜對自己的人生也真真切切的感到“三不知”,她的人生之路又將何去何從呢?而遠在S市的柯凡如果知道宣宜的生活竟然是這個樣子,他又會怎么做呢?
倘若一個女子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婆家,那么她生活的大半時間定是在相親的路上——除非她早已決定獨善其身,否則肯定避免不了這樣的結局。
宣宜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這樣的生活。但現在,可供她選擇的范圍已縮小了很多。
如果她只有二十歲,自會有大把的男人被她青春妙齡所吸引,而不會計較她的曾經;如果她雖已近三十卻守身如玉,也自有那些看遍天下春色的大男人將她視若珍寶。
可惜她都不是,在這點上,宣宜吃了大虧。但她又因何平的事在先,一定堅持要介紹人向相親對方說明自己真實情況。
第一個不嫌棄她過去的是丁鄉,一個中學生物老師,比她小三歲。丁鄉家境不好,長相也不出眾,他深知憑自己條件是無法與那些心高氣傲的漂亮女生有交往的可能,但他同其他男人一樣,喜歡好看的女子,就算是為了改變下一基因吧,他也要努力找到他能看中的女人。
宣宜雖年紀比他大一點,但她無論經濟條件、還是自身條件,都對他以后的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至于她的過去,他也不是純潔的男人,早在上中學時,他就與同村的一個小寡婦有過交往。
但是兩次接觸下來,丁鄉變得怪怪的,他總愛探聽宣宜與導師之間的那件事,令宣宜很反感。他竟然對宣宜動手動腳起來,在宣宜義正辭嚴地拒絕之后,他陰陽怪氣地說:“想不到你還真能裝正經。”
這是他有機會對宣宜說的最后一句話。
第二個不嫌棄她的是一個三十五歲的圖書館員,瘦成干魚樣,背微駝。其實他年青時還是很帥氣的,他興沖沖地將他二十五歲時的相片拿給宣宜看,個很高,看上去很陽光,象極了中央臺的播音員王寧,他正好也叫杜寧。宣宜不明白這十年的光陰是如何將他打造成這樣形狀,心頭一陣悲哀。
杜寧的父親是個離休老干部,去世多年,母親是一大學教授,退休在家,三個姐姐個個貌美如花,能言善辯,三個姐夫更是大有來頭。對這個家中唯一的男孩,母親與姐姐們對他的寵愛無以復加。
只可惜杜寧性格內向,在女孩子們面前說不出話來,也有過幾次交往的對象,但都在厲害的老姐們面前敗下陣來。
這次宣宜讓他很動心,他居然在她面前拉起了許久未拉的小提琴,下樓梯時他小心地握住宣宜的手,以防她跌倒,他的手象一根爪子,讓宣宜心里十分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