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第三年,對沫璃來說,像一個漫長的寒冷的虛無的永夜,那一年的記憶,充斥著驚訝、絕望、眼淚,還有溫暖。
學生都是很期盼放假的,但是18歲的“五?一”長假卻成了沫璃一生難醒的噩夢。
像往常一樣,離放假還有幾天沫璃就已經收拾好了行李,學校剛宣布完可以離校,她就飛奔出了校門。回家需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雖然父母一再叮囑不要在車上睡覺,可是車廂的輕微顛簸實在太像兒時的搖籃了,沫璃控制不住的迷糊起來,反正自己不過是個窮學生,買完車票身上也沒剩下幾毛錢了,不會有哪個笨賊盯上自己的,想到這里,沫璃就放心的會周公去了。
一覺醒來,終于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城市,剛下車就看見老媽已經來接自己了,立刻撲上去給了她一個大大的熊抱。回到家,老媽就張羅著給沫璃弄飯,沫璃就跟在她屁股后面嘮嘮叨叨的說著自己在學校的事,突然不知道那句話沒說對,老媽就發了火,把沫璃從廚房里轟了出去。老媽脾氣不好,饒是沫璃這么乖的孩子,小時候也挨了不少打。所以看見老媽發了脾氣,沫璃就趕緊回了自己房間,半天沒敢出來。
在沫璃的記憶力,溫和的老爸、嚴厲的老媽,還有慈祥的老奶奶,是自己全部的親人。在她成長的那個小村子里,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很嚴重的,所以每家基本上都是兩個孩子,像她這樣的獨生女是很少的,所以沫璃沒有一個能溝通的伙伴,其孩子羨慕她不用和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愛,可是沒有人明白,這樣的童年有多孤單,沒有人傾聽她的心事,沒有人在她受欺負時去保護她。她好想有一個哥哥,好像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同伴,可是生活從來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沫璃從小身體不好,老媽又擔心她跟著村子里的小孩子會學壞,就不許她出去和他們玩,于是家里的小狗成為了沫璃童年唯一的玩伴。
回到家以后,沫璃徹底放棄了在學校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習慣,成了不折不扣的夜貓子。老媽當然看不慣她這樣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都把門敲得震天響。沫璃有起床氣,沒有睡夠就被人弄起來時特別嚴重,可是老媽太兇了,平常沫璃是不敢沖她發火的,只好擺擺臉色,那天也不知怎么了,當老媽又一次像往常一樣吼她時,從來不曾頂嘴的沫璃居然回嘴了,于是老媽更生氣了,把她扔在房間里,一整天沒有理她。
如果沫璃有預知能力,她絕對不會和老媽頂嘴,而生活最殘酷的一點,就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
畢竟是母女,俗話說“打在兒身,疼在娘心”,父母和兒女是永遠不會有隔夜仇的,不論兒女曾怎樣深深地傷害過父母,只要他肯悔過,父母甚至不需要你道歉就可以原諒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像你的父母那樣不計回報無怨無悔的用全部身心來愛你,他們全部的一切都在為你打算,他們的生活自從有了你就沒有了他們自己。可是為什么,我們要在他們離開后才明白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