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馬,梓童這還是第一次見到真品。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而這幅圖上的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從神態、氣勢看,是一匹駿馬,神駿氣昂,奮發感人。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窮紫酣暢,間參西法,均為徐悲鴻先生獨到處。這件作品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征,可謂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畫上無題款,有“東海王孫”鈐記,章真堪澄。還有齊白石的蝦,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那濃墨點出的雙眼似在活動,蝦須柔中有剛,顯得生動活潑,簡直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梓童看時便大為振奮,更對這畫的來歷好奇不已,但不論如何,一飽眼福,怎么都是自己賺了。
當然,各位愛好者的作品也是十分的漂亮大氣。有工筆的牡丹、花鳥、蓮花池中的游魚,靜坐深思的仕女,還有寫意的牡丹、紫氣東來的梅花、空谷幽蘭、歲寒三友,當然也不乏現下書畫里的水粉和水彩畫,給古老經典的傳統文化,添了些許現代的元素。
一幅書法《竹》搶入眼簾,雖然是寫出來的字,但是,氣勢悠長,最后一筆拉的很長,而且,不像是寫的,而像是畫的,有桿有節,真正的畫中字,字中畫啊!竹的左側下方,題著首詩“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幾經狂風雨,寧折不易彎。依舊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這是錢章明的《水調歌頭?詠竹》,配合著那個如字如畫的大大的“竹”字,相輔相成,韻味層出不窮。
梓童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自己是個有錢人,真想買下來,拿回去一遍一遍鑒賞。
還有各種聯,有的寫趣,有的書志,有的寫景,有的抒情,各種精神面貌躍然紙上,看字如看人,如果梓童能看看這些寫出如此作品的人,便真是不虛此行了。因此,梓童對文軒的感激也更加的真誠起來。
再向前,大家都圍成一圈。梓童好奇,削尖了腦袋使勁往里擠,文軒想拉沒有拉住,又一次被掙脫跑了。
圈子里面,在表演著舞蹈,一段民族舞剛剛結束,又是一些老頭老太太表演的太極扇,扇子收放有度,動作緩慢,但是卻慢中藏著力度,似乎可以撼動千斤。梓童學過武術,在眾人只是看花哨的動作中,梓童看得出每一個動作的力度、難度,也更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