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目的,有的為了解悶,有的是朋友之間的問候和傾訴,有的為了消遣,更有的是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情感傾訴,有的聊出了真情,更有的因為網聊而使原本幸福的家庭崩潰。而方子明網聊也是這些目的,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情感傾訴,他也想聊出真情,但他不想通過網聊毀掉自己雖說并不幸福的家,但畢竟在一個單位里工作,多少也要講究些禁忌。
又過了些日子,方子明和若蘭聊天的機率越來越頻,聊天的話題也越來越近,甚至超越了一般網友聊天的界限。“方哥,你上網見了那么多網友,有沒有特別好的?”“沒有。”“就沒有一個讓你心動的?”“沒有。”“你為何見網友呀?”“好奇吧。”“那見了網友都干什么呀?”“接著聊呀。”“那在網上不也能聊嗎?”“是的,但感覺是不一樣的。”“有什么不一樣呀?”“這個不好說,你和網友見一次就知道答案了。”“我從未見過網友。”“想見嗎?”“不想。”“哦。”“方哥,你上網找女網友聊天的目的是什么呀?”“情感傾訴吧。”“在家和嫂子不能情感傾訴嗎?”“這個說不好,也說不清楚。夫妻之間的溝通是不能隨意的,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在網上和陌生人效果最佳。”“你和網友見面的最強終結果是什么呀?”“你聽說過見光死嗎?”“聽說過。”“我和她們見面的大多數都是見光死。不見還能接著聊,一旦見了就徹底拜拜了。”“我聽說有發生一夜情的,你有過嗎?”“沒有。”“如果有機會,你會發生嗎?”“應該不會。”方子明只能這么回答。他本想說如果有當然會,但他和若蘭是同事,他不能那么說,只能說不會。因為,方子明不想把個人的真實想法告訴若蘭,也想給若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方哥,以后我陪你聊,好嗎?”“當然好了。”“你有什么情感方面的話題給我說,也許對我也有幫助。”“好的。謝謝你,你能理解我。”
方子明知道,若蘭不是一般家庭婦女,她是一個當代大學生,也是國家政府機關公務員,其身份不同。對待她不能像對待網上陌生人一樣,語言要講究分寸,說話要講究文明,不能信口開河,更不能胡說八道。有些話是能說的,也有些話是不能說的。有些話若蘭她說可以,但他方子明是不能說的。突然有一天,若蘭在網上問方子明:“方哥,我們倆聊這么時間了,你覺得我們之間是什么關系?”這一問題要是在平時與陌生聊天時,方子明一定會說是情人關系,可現在經若蘭這么一問,他想了半天,給出了一個多選答案:“我們既是兄妹關系,又是同事關系;既是好友關系,也是知己關系。這個答案你滿意嗎?”“原來我想說是知音,沒想到你說了那么多,全包括了。”“我怕說一個不夠確切,所以才說了那么多。”“還是知己更確切吧。”“在一個單位能夠有一知己,是一件幸事,就怕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就會顯些孤獨,有時甚至會空虛。”“是,真是太好了。我真的很幸運,總會遇到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