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的時候,潘美娟扔給蒲英一個紙團。打開看時,是潘美娟寫的一封信。
“蒲英,我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郝建軍,也許我們永遠都是。可是老天不公平,不能讓永遠的留在他身邊,我還能說什么。對不起,上次我的情緒太激動了,說了許多不該說的話,希望你能原諒。我們還能做朋友嗎?”
很快蒲英給她回了一張紙條:
“潘美娟,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公平的,但公平的定義不是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運比,也不是拿自己得不到和別人得到的比。公平是拿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來衡量的。我希望你以后永遠不要說郝建軍的話,我們都還小,知道什么?我喜歡和單純的人交朋友,如果你覺得你能去除掉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我想我們還是會成為朋友的。”
很快潘美娟有給蒲英了一張小紙條:我會的。謝謝你!你永遠都是我最好的妹妹!
蒲英回頭沖潘美娟笑笑,算是真正的冰釋前嫌。
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每個人心里都充滿了憧憬。在農村中秋節是個很重要的節日。蒲英很小的時候,每年的中秋都會約了幾個小伙伴,端著大人給切得一兩盤水果,到別人家里一起吃。吃完了,耍笑一陣,拿著空盤子回來了。大人們看著高興、支持,孩子們自然覺得自豪幸福。雖然每年的中秋都會是農忙的時節,但是大人們都會很開明的給孩子們開綠燈,讓他們去痛痛快快的玩一個晚上。蒲英求了大伯,讓線玲也參加自己的詩會,大伯很痛快的答應了。
蒲英在搜腸刮肚的想節目。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還是汪國真的《假如生活不夠慷慨》;是李清照的《聲聲慢》還是岳飛的《滿江紅》。她有一個摘抄的小本子,是她平時從各個地方搜集的。這些詩歌雖然一知半解,但足以讓她陶醉。
每個人都在相互打聽節目,但是又都不愿意說出自己的節目。蒲英他們一伙人費了半天勁,才讓他們報上了自己節目的名字。看著一串長長的節目單,蒲英興奮得有些找不著北。但這時班長顧峰陽一個個子高高有著小胡茬的男生找到蒲英,問她:
“聽說你要舉行什么中秋詩會,是真的么?”班長問。
“是真的,你也要參加嗎?”蒲英笑意盈盈地問。
“哼,我是不會參加的,據我所知,也有很多人不會參加。只是你串了這個桌串那個桌的,搞得大家都沒心思學習了,竟跟著你學著串桌了。你要是再這樣,我就告訴老師了。”顧班長一臉的盛氣凌人。
“好啊,你去告啊,你不參加有人參加,只要有一個人參加,我就高興。我就會努力辦好。我串桌又沒耽誤別人學習,你管得著嗎!”蒲英一臉的不屑,這下可激怒了班長,他擼起袖子攥起權,在蒲英臉上晃了:“你說我管得著管不著。”
蒲英把小胸脯一挺,從鼻子里輕輕地吐出一個“哼”字,戰爭一觸即發。幸虧眾人一轟上去把班長拉開了。
經班長這么一鬧,有幾個人給蒲英遞小紙條或讓郝建軍轉達,說有事情不參加了。鬧得蒲英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下午,在樹林,郝建軍幾個人商量著要揍班長一頓,被蒲英制止了。用蒲英的話說:我們是為了美好才組織這次詩會的,何必去爭執這些是非呢。既然有些人連這點壓力都扛不住,更沒有欣賞美和擁有的資格。不是還剩下十幾個人嗎,這些人都是我們的知己,我們會玩的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