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這不是一個歪果仁的名字,而是我此刻的狀態。
是的,卡了,于是寫點作品相關調劑一下囧
看著7萬多字的統計,回想起曾經寫過最長的一篇文章,也不超過4萬字。
第一次畢業論文,寫的是納博科夫《洛麗塔》中的悲劇男主亨伯特,交初稿時,導師說:分析他的性格就好了嘛,道德層面1萬多字的寫不透,不如去掉這部分?
第二次畢業論文,寫的是紀錄片跨文化相關,交初稿時,導師說:選題挺新的嘛,但這個框架3萬多字寫不透,不如再寫十萬字?
經歷過這兩次,得出兩個結論:我擅長挖坑,但從不“太監”。
于是,2016年年中,又給自己挖了一個超級大坑——這本以古埃及18朝末期和19朝早中期為背景的愛情小說。
跟前兩篇論文同出一轍,背后的原因就是:興趣使然。
即使知道這個題材,偏到了月球,冷到了南極,還是興致勃勃的閱讀、查資料,構思、推演…樂在其中。
小學時候就聽人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可現在才明白,這個老師很好,但她不能保證你交出及格的答卷和滿意的分數,也不能保證讓你一直快樂。還好,對人生來說,重要的遠遠不止這些。
中學時知道魯迅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本來沒有路,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可現在才明白,有時很多人都在走的路,并不是自己想走的。
堅持自己,無非有三個結果:1)最終到達目的地;2)最終沒到目的地;3)走著走著,路都已經不是那條路了,坑還是那個坑。
還好,對自己來說,沿途的風景已經看過。
——
關于這個故事的背景,很多書的介紹不會超過3段。
即使只有3段,也是考古學家、科學家艱辛工作數年、數十年的成果。而他們研究的對象,卻是古埃及人民數百年、數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積累和精粹。
背后肯定有故事。
也許正因為語焉不詳,才激發了我的好奇和想象。
于是,以筆作蒿,以紙作船,開始了這一段冒險的旅程——以文會友,把酒言歡,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