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1],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2]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3]也。虢[4]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5]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6],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7],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8]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9]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10]!”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注釋:
[1]寤生:難產的一種,胎兒的腳先生出來。
[2]亟:音器,屢次。
[3]巖邑:面積大,戰略上重要的大城市。
[4]虢:音國,古國名,這里指東虢國,在今晉西南豫西北一帶。
[5]祭仲:祭音債,鄭國大臣名。
[6]暱:同昵(異體),親近。
[7]具卒乘:準備步兵和兵車。
[8]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9]繄:音醫,句首語氣助詞。
[10]泄泄:音亦,形容快樂自得的樣子。
周鄭交質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1]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2]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3],《雅》有《行葦》《泂酌》[4],昭忠信也。”
注釋:
[1]畀:交給。
[2]明恕:互相體諒。
[3]《采蘩》《采蘋》:出自《詩·召南》,寫婦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4]《行葦》《泂酌》:出自《詩·大雅》,前者寫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頌忠厚。后者寫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隱公三年
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1]。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2]也。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3]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4]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釋:
[1]莊姜:衛莊公的夫人,“莊”是她丈夫的謚號,“姜”則是她娘家的姓,故稱莊姜。
[2]《碩人》:典出《詩經·衛風》中的一篇,乃歌頌莊姜美麗的詩篇。
[3]嬖人:出身低賤而受寵的人。
[4]眕:自安自重。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隱公五年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1],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2]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狝[3]、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4]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注釋:
[1]大事:指祭祀和軍事活動。
[2]軌物:法度和準則。
[3]蒐:音搜,搜尋,謂搜尋不產卵、未懷孕的禽獸;夏苗:指夏天打獵,謂捕獵傷害莊稼的禽獸;狝:音顯,謂順秋天肅殺之氣,進行捕獵活動。
[4]皂隸:本指奴隸,這里指做各種雜務的仆役。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隱公十一年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取與聞。”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也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1]。夫許,大岳[2]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
注釋:
[1]序:同“緒”,前人的功業。
[2]大岳:傳說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1],大羹[2]不致,粢食[3]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纮、<纟延>,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俱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注釋:
[1]越席:越音活,用蒲草編織的席子。
[2]大羹:即太羹,古代祭祀時所用的肉汁。
[3]粢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餅食,祭祀用作供品。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桓公六年
楚武王侵隨,使薳[1]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2],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3]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薳:音偉。
[2]腯:音圖,肥壯。
[3]醴:甜酒。
曹劌論戰
《左傳》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1]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2],未能遠謀。”遂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3],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釋:
[1]劌:音貴。
[2]鄙:鄙陋、目光短淺。
[3]孚:使人信服。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僖公四年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1],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2]。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3]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縮酒:滲濾酒渣,祭祀時的儀式之一。
[2]陘:音形,地名。
[3]不穀:不善,諸侯自己的謙稱。
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惟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1]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2]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注釋:
[1]馮:音平,依托。
[2]臘:歲終祭祀。這里用作動詞,指舉行臘祭。
齊桓下拜受胙
《左傳》僖公九年[1]會于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2],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注釋:
[1]尋盟:尋音爝,重溫舊盟。
[2]耋老:老邁、年高。耋,七十歲。
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僖公十五年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1]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2]晉侯,饋七牢[3]焉。
注釋:
[1]小人:指缺乏遠見的人。
[2]改館:換個住所,改用國君之禮相待。
[3]七牢:牛、羊、豬各一頭,叫作一牢。
子魚論戰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1]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2]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3],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4]可也。”
注釋:
[1]固:即子魚。
[2]勍:音晴,強而有力。
[3]胡耇:胡:年老;耇音狗,年紀很大的人。
[4]儳:音纏,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1],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2]。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惟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注釋:
[1]一宿:隔一夜;中宿:隔兩夜。
[2]唯力是視:即“唯視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盡多大力量。
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1]?”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2]善人。”
注釋:
[1]懟:懟音對,怨恨。
[2]旌:表彰。
展喜犒師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1]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2]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注釋:
[1]縣:同懸。
[2]股肱:意為得力的助手。這里作動詞用,意為輔佐。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1]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2]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1]縋:音墜,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運。
[2]行李:出使的人。
蹇叔哭師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1]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2],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注釋:
[1]蹇叔:蹇音簡。
[2]中壽:均為秦穆公諷刺蹇叔現已年老昏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