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漸暗了下來,楊梅雨躺了一會,感覺頭不是那么疼了,肚子咕咕直叫。披上一件紫紅的紗衣就走出了旅館,她才不相信陳彥說的那些話呢!LS那么恐怖,為什么世界各地來旅游的人會絡繹不絕?她拿著LS地圖找到八廓街的方向,朝那里走去。
路上人還不少,感覺像來到了聯合國,各個國家來的人都有。要不是兩邊非常有特色的藏族民居,飄揚著的各色經幡,真是使你覺得不是在LS。藏民時常從肩旁擦過,男人女人身上都飄來一種味道,對于嗅覺特別靈敏的梅雨來說,真有點殺風景!男人身上都佩帶著藏刀,藏刀藏民隨身必備之物,它既可用來防身,又可作為食肉的餐具,身材高大,皮膚黝黑。他們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不知為什么最外層的衣服只穿一個袖子。腰間短刀的刀把在夕陽中閃著寒光,襯著他們黝黑的臉,顯出高原男子特有的粗獷和彪悍。夾在這人流中的為數不多的藏族女人,穿的衣服顏色就鮮艷無比:桃紅、粉紅、粉藍、蔥綠、純白,再加上裙子上裝飾的金色條紋,脖子上戴著的顏色鮮艷的瑪瑙石項鏈或綠松石項鏈,大大的珠子,長長的一串,掛在脖子上。雖然她們的皮膚同樣黝黑但卻還細膩,由于這些色彩的襯托,頻添了幾分女性的嫵媚。成了這些高原民族特色聯合國人群中最靚麗的風景。
楊梅雨的眼睛在兩邊搜索著,但大多是藏族風味的餐館,不時飄來酥油茶的味道,這種藏族人最愛的食品。在XZ,在每個藏胞家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酥油。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以前,牧民提煉酥油的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計加熱,然后倒入一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提煉酥油。一般來說,一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條。制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后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能馬上喝,應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后呷上一口,并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要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如果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梅雨卻忍受不了酥油茶的氣味,不敢嘗試。
藏族人吃的肉讓梅雨看著就更害怕。藏族的飲食,牧區、農區有所不同。牧區的飲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簡單的分為“紅食”與“白食”兩類。“紅”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為主,冬天以“紅食”為主。這條街上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腸、風干肉。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調料,體現了飲食文化返樸歸真的時代潮流。看著那大塊大塊的肉,梅雨更不敢嘗試,不過里面聯合國的各色人等卻都吃的津津有味……
梅雨找了半天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寫著“陽春面”招牌的小面館,里面很干凈,老板顯然不是藏族同胞,看到梅雨進來也非常熱情,坐定,發現陳彥說的一點不錯,LS的物價很高,應該說驚人,一碗普普通通的看不到多少油星的陽春面要二十元。在成都比它美味十倍的炸醬面只不過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