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半世滄海|作者:霍聽婷|發布:2012-12-2200:27:49|更新:2012-12-2200:27:49| 字數:2474字
作者:張帆
中國古代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漢族農業文明的熏陶,走上漢化道路,是一個總的歷史趨勢。但如具體分析,它們各自受漢文化影響的深淺和疾緩,是大有差別的。就元朝而言,它的漢化道路與北魏、金、清等進入內地的北族王朝相比,顯得尤為艱難、尤為迂回曲折,可用“遲滯”二字概括。所謂“遲滯”,不是指停止不動,而是指進展遲緩(相對于其他北族王朝)。大蒙古國的草原本位政策,決定了蒙古大汗對漢地只采取間接統治,重搜刮而輕治理,造成“漢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張,推行漢法,將統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漢地,從而在漢化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然而忽必烈推行漢法的方針,從一開始就是不徹底的。隨著政權設置大體完備和儀文禮制初步告成,進一步推行漢法、彌合文化差異的工作趨于停滯。此后終元一代的漢化進程,雖在個別問題上還有發展,但總體來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畫的圈子。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因為牽涉到貴族特權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長期保存。統治者熱衷于對外擴張、對內斂財,使社會元氣在尚未充分恢復的情況下不斷受到新的打擊。凡此種種,都使得元朝成為一個沒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統王朝。
元朝漢化的遲滯,是一個很復雜、值得探討的題目。它有多種表現,其中的一些史學界已作過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視政策的推行等等,茲不贅言。此處想首先就統治集團的文化素質這一側面來考察。在元朝,以皇帝為代表的蒙古貴族接受漢文化十分緩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始終對漢族地區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較隔膜。這應當是漢化遲滯的一項主要內容。
蒙古貴族起初信仰多神的薩滿教,后來皈依喇嘛教,尊奉吐蕃僧侶為帝師,對其狂熱崇拜,皇帝親自從之受戒。元中期在各路廣修帝師殿,祭祀第一任帝師八思巴,其規模制度超出孔廟。相形之下,儒學在蒙古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要遜色得多。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他們對儒家學說的概念、體系感到難以理解。忽必烈早年曾對儒學產生一些興趣,但體會粗淺,后來在理財問題上與儒臣發生分歧,認為后者“不識事機”,與其漸漸疏遠。直到元亡前夕,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北元昭宗)仍然“酷好佛法”,自稱“李先生(按指其師傅、儒臣李好文)教我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義,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元朝諸帝中只有仁宗、英宗父子儒化稍深,但因具體政治環境制約,都未能有很大作為。就整個朝廷而言,可以說儒家思想始終沒有被明確樹立為治國主導方針,失去了“獨尊”的地位。
語言文字的使用也反映出類似情況。忽必烈命八思巴仿藏文字母創制“蒙古新字”,頒行天下,凡官方文書必用其書寫,再以當地文字(漢文、畏兀兒文等)附之。為推廣這種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廣設蒙古字學進行教授。大批漢人為獲進身之階,入蒙古字學讀書。精熟蒙古語、取蒙古名字、具有蒙古化傾向已成為漢族社會中并不鮮見的事例。蒙古語的語法、詞法還滲入漢語當中,形成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元代白話”文體。遼、金、清諸朝都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但沒有哪種文字能對漢族地區產生這么大的作用力。而漢語文對蒙古貴族的影響,卻比對其他北族王朝的統治民族弱得多。宮廷中主要使用蒙語。史料記載忽必烈與儒臣許衡的對話情況說:“先生每有奏對,則上自擇善譯者,然后見之。或譯者言不逮意,上已領悟;或語意不倫,上亦覺其非而正之。”可見忽必烈雖有一定程度的漢語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脫離翻譯。這種情況在元朝諸帝中應當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大概只有最后兩個皇帝——文宗和順帝,漢語文水平稍高,屬于例外。
元朝的儒臣們為了向皇帝灌輸儒家思想,不得不將經書、史書和有關講解用蒙文翻譯出來進講,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其間甘苦,可謂一言難盡。蒙古、色目大臣通漢文的,也是少數。清人趙翼曾就此作初步研究,指出元朝“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有的蒙古貴族到地方任官,執筆署事,寫“七”字之鉤不從右轉而從左轉,“見者為笑”。作為漢族地區的統治者,對漢語文如此生疏,其統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個問題討論行將結束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元朝名儒許衡,他很早即就此問題發表過十分令人回味的意見。至元三年(1266),許衡向忽必烈上疏,論述“立國規模”,集中談到行用“漢法”的問題。當時忽必烈即位已經七年,漢式王朝的框架已初步奠定,國家統治重心的轉移亦已完成。但在許衡看來,漢法的推行依然缺乏長遠規劃,“日計有余而月計不足”,“無一定之論”。他說:“必如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宜也”,可見他認為漢法還沒有完全實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對元朝漢化進程的估計相當悲觀,認為“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國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其原因則是由于“國朝土余曠遠,諸民相雜,俗既不同,論難遽定”。“萬世國俗,累朝勛貴,一旦驅之下從臣仆之謀,改就亡國之俗,其勢有甚難者,茍非聰悟特達,曉知中原實歷代圣王為治之地,則必咨嗟怨憤,喧嘩其不可也”。而且滅金以后“宴安逸豫垂三十年,養成尾大之勢”,更加大了改革難度。因此許衡提出一套循序漸進的方針,“漸之摩之,待以歲月,心堅而確,事易而常,未有不可變者”。要求忽必烈“篤信而堅守之,不雜小人,不營小利,不責近效,不惑浮言”,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致治之功”。這篇奏疏非常有助于我們了解元初的政治形勢和元朝的歷史特征。類似的低沉論調,在其他幾個北族王朝是很難看到的。
一般而言,作為進入漢地的北方民族政權,其統治者都會在相當長時間里保持比較強的民族意識。這種自身民族意識可能會引發文化沖突,如北魏的崔浩國史之獄、清朝的強制剃發和**,都釀成了大規模流血事件,并以統治者一方獲勝告終。然而在個別問題上文化沖突的激烈程度,并不與文化差異的大小成正比。相反,這種個別沖突愈激烈,可能說明統治者虛弱自卑、對自身文化缺乏信心的心理愈加嚴重。元朝的情況則不然,其文化政策的自由和寬容頗為當代史學家所羨稱,而同時蒙古統治者的民族意識實際上又是保持最成功的。元王朝或許因此而早衰,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蒙古民族也因此而在元亡之后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傳統,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歷史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這也反映出歷史的復雜性。
尋找失落的愛情?/?著
成為地位卑下的掃地丫鬟,錦繡冷靜的接受了現實。她努力學習大宅門的生存技能,從眾多丫鬟中脫穎而出,一步步的升為一等丫鬟。丫鬟間的明爭暗斗,小姐們之間的勾心斗角,少爺們的別有用意,老爺太太的處心積慮,錦繡左右逢源,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到了適婚年齡,各種難題紛至沓來。錦繡面臨兩難抉擇…… 尊嚴和愛情,到底哪個更重要? ---------------- 秀色圓滿完結,親們來看小情的新書華裳吧~O(∩_∩)O
央央?/?著
《朕本紅妝》當當購買地址:http://t.cn/8sxzWnU 《朕本紅妝·完美終結》當當購買地址:http://t.cn/8sxZg8B 秦驚羽,大夏王朝最為尊貴的太子殿下,有玲瓏穎悟之才,絕美沉淪之貌。 皇城上驚鴻一現,那不經意回眸而笑,傾倒眾生,冠絕天下,引多少癡男怨女盡折腰。 不曾想,他,原來是個她…… 更沒人知道,異世重生的她,將在這一片陌生大陸,大放異彩,一統江山…… ***** 浴池里。 一聲驚呼過后,她瞇眼看著面前溫潤如玉的俊逸少年,秀眉微挑,眼露疑惑。 “你,就是我的貼身內侍,小燕兒?” 這,也太暴殄天物了吧,美如謫仙的他,居然是個……太監? 罷了罷了,這種身殘志堅的特殊人物,她避而遠之。 可是,看著未著寸縷的自己,他怎么會面紅耳赤,鼻血狂流?! “殿下……你……你怎么會是個……真是……太好了……” 狹長的黑眸中,光芒一閃而過,十足惑人…… 演武場。 數度拼殺完畢,她微笑仰視頭頂英挺耀目的陽光騎士,雙眸放光,口水泛濫。 “你,就是我大夏第一勇士,雷牧歌?” 帥,簡直帥呆了,這種千載難逢的白馬王子,她誓死追隨。 只不過,這個王子居然比她還要狂,一把將她拎起甩上馬背,宣告所有—— “生得這樣美,從今往后,你就做我的男寵吧!” 喂,有沒有搞錯,她是君,他是臣啊…… ***** 這是一場陽光帥氣男和極品妖精男的終極PK,在這奇幻的世界,華艷的年代,述盡相思,抵死糾纏……喜歡的話,就跳坑吧! …… 央央讀者群:71765223(滿員) 央央讀者群2:67985932(滿員) 央央讀者群3:72122608(新群空位多,敲門磚:請報瀟湘會員名) 未央殿(V會員群):172861356(敲門磚:瀟湘V會員ID,驗證條件:V會員賬戶資料及龜央作品訂閱截圖) 本文作者熱愛寫作,喜好咬文嚼字,反復推敲,雖寫文龜速蝸行,然態度認真,堅決杜絕低俗腦殘,從無棄坑太監之惡習,請大家放心就座。 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女強文,不喜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