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不想發這個前言的,影響閱讀體驗,但是想想有些話還是說說吧,免得再一遍遍解釋。
就像寫《九重嬌》時對阿嬌一樣,我希望也能在小說里給郭圣通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畢竟,她對舅舅和劉秀基于政治利益而達成的聯姻面前,并沒有說不的權利。
她一生身不由己,不過是一個可憐人。
我相信也有人對男主或女主初始印象就不好,根本就沒有想看的欲望,我就此很理解,也想解釋幾句。
希望聽完我的話后,但求能稍稍對他們改觀一下也是好的。
劉秀先有發妻陰麗華,后娶郭圣通又廢了她,很多人會因此覺得劉秀挺渣的。
這種看法其實多半都只是聽了一句“仕宦當得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簡單地了解了下劉陰郭的故事,而沒有真正從他們所處的環境和以后的經歷來看他們完整的人生。
西漢末年,政府搜刮盤剝,地方豪強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后,采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反而愈加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
這種情況下,但凡身上有半點血性的男兒,都不會坐以待斃,而是要掙扎出一條活路。
劉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大哥劉演一起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舂陵起兵后,節節勝利,劉縯被這樣的形勢沖昏了頭腦,不顧敵眾己寡實力懸殊,強行力攻宛城。
結果在小長安村遭到新莽南陽郡守甄阜、都尉梁場邱、偏將軍陸智的伏擊,漢軍慘敗。
劉秀二哥劉仲戰死,撫養劉秀兄妹長大成人的嬸母陣亡。
劉秀同小妹劉伯姬同騎一馬向外突圍時,碰見了二姐劉元和三個外甥女,劉秀想救二姐母女為二姐所拒。
她明白一匹馬坐不下那么多人,別到頭來只會誰都活不下。
最終,劉秀二姐和三個外甥女死于戰馬下。
如果說之前興兵是為了圖一條活路,那么在背負了這么多親人的鮮血后,劉秀已經沒了回頭路,他需要用成功來告慰親人們的在天之靈。
漢軍退到棘陽后,為求生存,劉縯同劉秀加入了綠林軍。
其后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
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
昆陽之戰中劉秀以不到兩萬人大敗王莽百萬大軍,剿滅了新朝主力,新朝就此土崩瓦解。
所謂功高震主莫如是也,劉玄先拿了一向不服他的劉秀大哥拿刀,企圖逼出劉秀的錯處。
劉秀忍住了,為了不叫大哥二姐和嬸母這些親人的鮮血白流,他忍住了,在劉玄面前半點不提兄仇,終于獲得了短暫的安全,也就是在此時他迎娶了南陽新野的豪門千金——陰麗華。
劉秀其后為了重新建立自己的勢力,幾乎只身出撫河北鎮慰河北州郡。
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就擁戴王郎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劉林。
一時間,四面楚歌,劉秀只怕都起了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持,方才微微喘勻了一口氣。
但王朗所部日益壯大,劉秀還是不敢掉以傾心,他需要站穩腳跟來抗衡王朗,以便來日能反抗劉玄。
作為在河北真定經營數百年,實力雄厚的真定王劉楊必定是劉秀所部要爭取結盟的對象。
而在天下大亂的局勢前,真定王也需要投資,以期來日的從龍之功。
這中間的結盟是如何達成的,具體情形無人可知,但最后的結果是顯然的,雙方都同意結盟。
那么如何結盟?
自然沒有比結兩姓之好,成為真真正正的親戚更讓人放心的了。
一場政治婚姻在所難免,真定王和劉秀同為漢室宗室,同姓不可通婚,最合適的人選只有真定王的外甥女郭圣通。
在這場基于政治利益的婚姻面前,不管是劉秀還是郭圣通都沒有說不的權利。
郭圣通為什么沒有說不的權利,想必大家理解。
那么為什么劉秀沒有說不的權利呢?
因為他沒有后路,他不能叫自己大哥二哥還有二姐白白枉死,不能叫跟著自己的數萬將士活了今天沒有明天,他只能答應。
從陰麗華的角度來說,劉秀當然是對不起她。
但劉秀如果想要兒女情長,那就趁早洗好腦袋等著劉玄處置,也別想什么親人的血海深仇了。
而且,之后劉秀廢郭圣通而封陰麗華為后也不算辜負了陰麗華。
那新的問題又來了,劉秀利用完郭圣通就廢了她算不算渣?
沒人知道劉郭真實感情究竟怎么樣,他們或許根本沒有什么感情,也或許因為陰麗華而慢慢疏遠,也或許始終愛著,這都沒人知道。
對于一個帝王的三妻四妾,我們不要拿現在的三觀來要求兩千年前的古人,那時的他們絕對料想不到以后的社會會變成一夫一妻制。
就像我們現在也沒辦法知道兩千后的三觀會是什么樣,說不定婚姻形態都早瓦解了,也沒準人類都開始和外星人通婚了。
劉秀如果在站穩腳跟當了皇帝之后,把郭氏一族掃地出門,什么都不給,殺了郭圣通,像劉啟對劉榮一樣今年廢太子后年就殺了他,我相信不少人也會說這是沒辦法的,是為了鞏固新太子的地位,為了天下穩定。
但劉秀這么做了嗎?沒有。
他沒有給自己制造人倫慘局,帝王家親情血脈何其淡漠,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后殺兄弟,雍正登基后囚禁兄弟,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以致于叫人覺得不趕盡殺絕都不正常。
而歷史上,郭圣通在被廢后,劉秀立陰麗華為后。
以廢后“異常之事,非國休福“為由,不得為立新后“上壽稱慶“。
正常來說,廢后多半都會在冷宮中度過剩余歲月,甚至牽連家族。
而劉秀卻封郭后的兒子右翊公劉輔為中山王,改封廢后郭圣通為中山王太后,居北宮,以常山郡劃給中山國,以二郡奉養郭氏。
郭圣通成為兩漢歷史上第三個皇帝沒死而封“太后“的女人,得以安享晚年,最終陪葬光武帝原陵以北。
郭氏家族更因為劉秀的不斷照拂而躋身東漢初期四大外戚家族之一。
劉秀封郭圣通弟弟郭況為陽安侯,徙封大國。
郭圣通從兄郭竟,以騎都尉從征伐有功,封為新郪侯,官至東海相。
郭竟弟郭匡為發干侯,官至太中大夫。
甚至連郭姓的外戚女婿南陽陳茂,亦被封為南侯。
使郭況之子郭璜尚淯陽公主,除璜為郎。
以郭氏與皇室再度聯姻的方式,加強郭氏與皇室的聯系,鞏固郭氏一族的后世富貴。
及明帝即位,顯宗禮待郭氏,同于陰氏母族,每事必均,恩寵俱渥。
郭圣通即便被廢后,卻絕對稱不上處境凄慘。如栗姬在劉榮被廢后,可是很快香消玉殞,她離皇后之位不過一步之遙,但因為換太子而成為了犧牲者。
而最難得的不是對郭圣通和郭氏的善待,而是郭圣通的長子劉疆在當過太子之后,竟然能得以善終,并享受了天子儀仗,實在是開創了歷史。
郭圣通其余的四個兒子,也都得以善終。
既然不愿意再在一起,那么分開后善待彼此也是一種好的結局。
而且沒有人知道郭圣通喜不喜歡劉秀,失去皇后之位對她來說是不是致命打擊,這都沒人知道。
很多人還是要覺得劉秀做的不該好,那如果他沒有廢郭圣通,陰麗華呢?
棄了結發之妻,一輩子都再不念及她,那這是不是又是更渣呢?
沒有人是完人,劉秀根本就做不到讓每個人都滿意。
而且他的感情生活如何我們也不知道,不管是出于情感糾葛還是政治考量廢后,郭圣通并沒有成為凄凄慘慘而終的廢后,劉秀到底是善待了她,并沒有落井下石,這就夠了。
至于這中間的恩怨糾纏誰知道?
你知道?
因私廢后實屬不該,我并不想評斷劉秀這么做對不對,這歷來便是史學家唯一能詬病劉秀的地方。
我甚至想如果劉秀沒有廢郭圣通,那會不會又要有人覺得哇塞劉秀這個人對發妻這么無情,對郭圣通這么好是不是也是假的?是不是完全出于政治考慮?是不是還是私下里最喜歡的是陰麗華?
我只覺得劉秀不是薄情寡義之人,他在斬草除根和善待彼此之間選擇了后者,那這就算不上渣。
如果他心里念著陰麗華,郭圣通的后位不過是笑話。
與其這樣,有什么好死抱著皇后位置不放的?從紛擾的后宮中跳出去,和兒子們生活在一起的郭圣通難道不幸福嗎?
而且什么叫幸福?什么叫不幸福?
不是當事人,永遠沒有人知道個中滋味。
或許郭圣通被迫嫁給劉秀早想離開他,或許她情根深種被廢后怨恨良多,究竟如何沒人知道。
但我始終以為郭圣通雖然被廢,卻因為兒子們始終陪伴奉養著她,而過的比從前更加幸福。
她生命的最后時刻,因為親情的圓滿一定是平靜喜樂的,沒有半點怨恨的。
不在一起又如何?難道誰少了誰會活不下去?
我心中的郭圣通不會把誰看做天,失去就失去,有兒孫相伴一樣很幸福。
我希望她是這樣灑脫明媚的。
至于她和陰麗華以及劉秀之間的感情糾葛,不是當事人,誰都不知道其中真相究竟如何,誰都不能給他們的喜怒哀樂下結論。
而我只是想給郭圣通一個如果,一個早點遇見劉秀的如果,一個在小說中假設的如果。
是的,請牢記這是小說。
一個關于如果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