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上京。
徐貴妃舉辦的賞花會一結束,宮里接連下了四道圣旨,皆是為當今太子殿下賜婚。
幾乎是傳旨公公一出宮門,京城里不管是世家大族,或者寒門高官,亦或是平民百姓,無一不是在巴望著,看太子妃的位置到底是花落誰家。
無怪大家這么巴望著,實在是太子殿下年過十八,卻孑然一身,對女色從不在意,仿若一株高嶺之花。
可是他卻又文韜武略,風度翩翩,惹的上京的小姑娘們對他又愛又怕,卻也前仆后繼的在家里哭著鬧著,要嫁到東宮,為妾也在所不惜。
要知道當今圣上子嗣艱難,年過四十不惑才有了這個嫡子,皇位是幾乎沒有任何懸念會傳到太子手上。嫁進東宮,等于就有了無上的權利和榮耀。
一個上午過去,所有人都知道了四道旨意的去處。
太子太傅嫡長孫女楊青妍為太子妃。
昌平侯嫡孫女宋沁為太子良娣。
禮部侍郎嫡長女李安然為太子良媛。
文安伯二房嫡次女顧珊寶為太子承徽。
不過因太子妃祖母剛去世半年,還要守半年孝,所以婚期延后到十月。而太子良娣和良媛皆定于明年三月和五月,只有太子承徽,一個月后先接入東宮。
不得不說的居然是昌平侯府,明明是太子的舅家,居然只得了個太子良娣的位分。
據聞皇后還在世之時,就時常接了宋沁進宮常住,幾乎與太子殿下青梅竹馬一塊長大,在外行走之時也是隱隱以東宮之主的姿態。這下旨意一出,昌平候府可以說是被人看盡了笑話。
而太子妃并沒有參加賞花會,且在家中為其祖母守孝,依舊被指婚于太子,可見宮里對她的看重和認可。
至于良媛和承徽,因極少出門走動,大家對這這兩位并不是特別熟悉,反而議論極少。
不管京城各大家族是怎樣的反應,百姓們卻是津津樂道許久,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著太子的婚事,久久不息。
而接到賜婚圣旨的各府,卻是反應不一。
楊府
作為太子太傅的府邸,乃是當今圣上欽賜,里面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隔不遠就有一道石雕拱門,每過一門,就見一處不一樣的景致。
被欽定太子妃的楊青妍此刻正在后花園的池邊喂魚,既然能被欽定為太子妃,自然有其過人之處,芙蓉玉面,雙目生輝,眉宇間帶著尋常女子所沒有的英氣,更是為她增添了不少明媚大氣。
“小姐”她的丫鬟走近,壓低聲音道:“已經都打聽清楚了,那宋沁是太子良娣,太子良媛是禮部侍郎的嫡長女李安然,承徽是文安伯府的顧珊寶”
楊青妍揚手又撒了一把魚食,問道“可有誰會先入府中伺候殿下?”
“是顧承徽。”
“顧承徽,微分最低,卻也最先入住東宮”楊青妍轉身把魚食盒子遞給丫鬟,不辨喜怒的應了一句。
“小姐,那顧承徽放在尋常宗世家里,也不過就是一賤妾,您大可不必傷懷”丫鬟急忙勸道,自家小姐一直心系太子殿下,得知旁人先近殿下的身,自然是不高興的。
“行了,我都知道,只是心里有些不舒服而已。”她心悅太子,一直都作好了嫁給他的準備,奈何祖母突然間去世,讓本該提前的婚期延后。
不然,她哪兒會允許旁人先她一步近了殿下的身。
“不過,小姐,您和殿下的婚禮都是半年后了,萬一期間這顧承徽懷上身孕了怎么辦?”丫鬟擔憂的道,母憑子貴可向來是宮中的生存之道啊。
楊青妍反而笑了,拂了拂腰間垂掛的環佩,說道“殿下最是重視禮儀規矩,絕不會在嫡子未出生的情況下允許她懷上庶子的。”就算顧承徽僥幸有孕,她也有的是辦法讓她生不下來。
“你叫奶娘去打聽一下,這周良媛和顧承徽的一些事情,有備無患”楊青妍最后吩咐了一句,扶著丫鬟的手,沿著池邊的小路向后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