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閨臣同紫綃別了眾人,登上山去,仍照舊路而行,可喜昔日鐫刻于山石樹木之上的圓圈,或“唐閨臣”三字,依舊隱約可辨,閨臣尋父心切,馬不停蹄。
走了一日,夜幕來臨,二人早已又饑又渴,恰巧行至上回棲身的古松處,不勝之喜,決意就在此過夜。二人取出豆面,紫綃拿椰瓢取了一瓢泉水,伴了豆面胡亂吃了下去;又取了一瓢涼水,略把手面洗洗,鉆進樹洞,倒在枯樹葉上,睡了一覺。
次日起來,早已天明,連忙背上包袱,離了松林。因輕車熟路,兼有標記指引,不出十日,二人便穿過水月村,登上鏡花嶺。
閨臣遠遠望去,泣紅亭依舊燦爛輝煌、金光萬道,閨臣卻近鄉(xiāng)情怯,因此停步不前。紫綃道:“妹妹是乏極了嗎?為何停步不前?前面就是泣紅亭,妹妹若累了,我扶著妹妹前去?!遍|臣道:“姐姐不必,妹妹只是擔(dān)憂,若父親不在亭內(nèi)等侯,又該如何是好?”紫綃道:“妹妹前歲尋父之事,若花妹妹已然細細說予我聽,唐伯伯托白發(fā)仙人送信給妹妹,又將一路標記‘唐小山’更為‘唐閨臣’,此事絕非仙家所能為。如今妹妹完成父命,考中女學(xué)士,依約前來與伯伯相見,想必伯伯早已在亭內(nèi)等候妹妹了!”閨臣聽罷,方才邁出步伐,只是心中終究忐忑。
泣紅亭內(nèi),唐敖坐在碧玉座之上,飄然出塵。他輕聲喚道:“閨臣女兒!”閨臣距泣紅亭仍有數(shù)百尺之遙,父親的這聲呼喚卻清晰可辨,連紫綃也聽的清清楚楚!這喚聲正是從泣紅亭傳來,閨臣與紫綃疾步向前,頃刻便來到泣紅亭外,正是父親!
閨臣撲倒在父親膝下,凄聲喚道:“父親!”說罷伏在父親膝上慟哭不已,竟泣不成聲。正是:思念成災(zāi)淚連連,相見時卻語凝噎。
紫綃亦跪拜道:“唐伯伯在上,請受小女一拜!”唐以亭扶起閨臣,又向紫綃道:“凌霄花仙快快請起!”紫綃不解,左右顧盼再無旁人,唐伯伯確是跟自己說話,因疑道:“伯伯怎呼小女凌霄花仙?”唐以亭笑而不答,向二人道:“且隨我來。”
話畢,唐敖攜了二人同往泣紅亭對面的瓊臺玉洞方向走去。行至深潭處,唐以亭命二人扶穩(wěn),竟攜二人飛越深潭,徑直飛至山頂仙境,正是那年閨臣與若花遙望不及之地。
此地乃唐敖修仙居住之所,只見廳堂樓閣立于云霧繚繞之中,宛如天堂一般。唐敖領(lǐng)二人至正殿,烹上山茶。唐敖坐正中的竹榻之上,命二人坐左右竹椅之上。唐敖看著閨臣道:“離家數(shù)年,你已然長大成才,為父因得仙人點化在此修行,并未盡人父之責(zé),所幸你天資聰慧,不負父命,高中歸來相見,為父甚是欣慰。”又向紫綃道:“適才我喚你凌霄花仙,是有緣由,但說來話長,你們二人先吃些茶,休養(yǎng)幾日,個中原委,我自會與你二人說個明白!”唐敖又問了家中諸人安好,閨臣一一稟告父親,并將長安赴考諸事、武后賜職恩賞、紅文館百名才女吟詩作賦、陰若花回女兒國諸事細細說了一遍,直至夜深才散。
唐敖安置二人在偏殿居住。見到父親安然無恙,閨臣愁悶盡消,心下卻盤算如何奉請父親同回故里。紫綃亦是疑惑唐伯伯為何稱自己為凌霄花仙。次日睡醒,二人到正殿見過唐敖,用過早膳,只是清粥并幾樣山間野菜,入口卻香甜可口,閨臣心疼父親度日清苦,硬是忍住淚怕父親瞧見。
飯后,唐敖攜二人行至后院,卻是個依山的花園,園中花早繁盛,各色花卉數(shù)不勝數(shù)。唐敖道:“此園所育花卉千余種,都是我親手栽種培育。除去當(dāng)日隨你舅父海船帶來的大唐名花百余種之外,我每游至一國,必會查訪該國名花,買來花種,一路歷經(jīng)四十余國,竟收集了上千種花卉。當(dāng)日你舅父曾笑言武后革了為父探花之職,為父卻行起‘探花’的事來。為父在此修行之際,閑暇時種來觀賞,記錄下花期、品性等,集成《百花清冊》,幾年下來,竟沒有一種栽種不成。”閨臣道:“定是父親精心培育,花草亦通靈性,感沐父親用心?!碧瓢降溃骸盀楦概c花,確有不解之緣,今日便與你二人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