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仙位,是地仙,天仙,玄仙,真仙,金仙,太乙金仙,大羅金仙,混元大羅金仙。其實這也是作者我,從自己所看過的一些洪荒小說中,選取的比較感覺精煉的一條路子。
我看洪荒小說,等級不是這樣分的,我感覺會十分的無趣。不過我們這洪荒類型小說,現(xiàn)在一般都是只現(xiàn)代的。而古時仙位可不是這么劃分的,它更精煉,也更到位,不過就是,哎,作者我被現(xiàn)代小說荼毒了,改不了啊。
這大羅金仙,網(wǎng)洛上是這樣描述的:
問世間誰人無憂,唯神仙逍遙無憂。大羅金仙居于大羅天,不老不死永生不滅,仙境極樂無所憂愁。紅塵凡人居于地界,順生應(yīng)死繁衍不息,得失苦樂情欲交熾。對修仙者而言,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在時間長河中不過轉(zhuǎn)眼云煙,只有飛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恒的追求。“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xiàn)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聞道有先后,德道有高低,道家言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扶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神仙只有對道的理解深淺之分,而沒有等級地位之別,皆濟世度人為宗旨。不過修仙長生是奪造化之能的逆天舉動,會受到天劫的制衡考驗,飛升之路極為崎嶇難行。
天劫是自然界對強橫生命的一種制約,只有經(jīng)歷過天劫的洗禮蛻變,才能煉就神體超然物外,渡不過者則化為劫灰重歸天地本源。早期的修仙者并沒有這種煩惱,生命不到一定年限,天劫并不會降臨。但當(dāng)修仙功法不斷完善,有效的修煉法門大量普及,長生變得輕而易舉后,如何抵御天劫就成了莜關(guān)修仙者生死的頭等大事。修煉,成為絕大部分修仙者的主要日常事務(wù)。
為了飛升天界或抗劫保命,無論正邪旁門都極為重視修煉。正道偏重內(nèi)煉自身精元,旁門喜好借助自然能量,邪派流行采補奪元煉魂,各派修煉的方式途徑不同,但飛升上界都需要經(jīng)歷各種天劫考驗。浩瀚天威是檢驗修仙者修煉成果的試金石,即使借助法寶主動舍棄肉身“兵解”逃脫,遲早還是要重新面對考驗。修仙者修煉之法門,主要由“緣”與“學(xué)”組成:
“修仙之緣”由天緣、地緣、人緣三法組成,天緣取象于天,望氣觀星,取日月精,餐紫霞服玉露,合天之德。地緣則要講究:法、侶、財、地。其中“地”字最是關(guān)鍵,要以北斗之氣尋地眼所在,具一方靈氣,順地之道。人緣一要自身為不世仙才,二要天人合一,心境無礙。所以修仙者之人應(yīng)具有大毅力、大志愿、大勇氣,經(jīng)多年苦修方能有成。
神仙品次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后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并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fēng)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睍x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引《仙經(jīng)》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绷禾蘸刖啊墩骒`位業(yè)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fā),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宋張君房《云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圣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總之,關(guān)于仙品的分類方法很多,后來《仙術(shù)秘庫》對其加以歸納總結(jié),稱“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旧系於松裣善肺坏幕A(chǔ)。
一.天仙品位亦稱“仙人”、“飛仙”、“大羅金仙”。指居于天府、能舉行飛升的神仙?!短煜善贰罚骸帮w行云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抱撲子內(nèi)篇、論仙》與《仙術(shù)秘庫》均其列為第一等?!盾羌射洝穼⑸熘煞譃榫诺龋旱谝簧舷?、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若從修煉角度上看,天仙為修證之最上一成,修煉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煉虛合道”的大成境界。屆時神光普照,化身萬千;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恢闊,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開辟度人。
至于果位,這個詞,準確的說是佛教的專業(yè)用語,這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大乘佛教,共有三個果位,分別是佛、菩薩和阿羅漢。
小乘佛教認為現(xiàn)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個佛,可見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大乘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而作者我在寫地仙時描述了“地仙果位”,還有天仙果位,呃,其實也是客串下吧,聽起來比較拉風(fēng),書友勿怪。
這佛教的佛位等級呢,暫時就佛,菩薩,羅漢,佛陀。佛大羅,菩薩太乙,羅漢金仙,佛陀金仙以下。當(dāng)然這不是絕對的,這佛教的位置有限,一個蘿卜一個坑,佛位,菩薩位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境界高的不一定有相應(yīng)的位置。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廣受敬拜,有的佛卻遭冷落。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jù)。因為佛教特別注重「人修道、人開悟,人成佛」的三個「人」的修行佛道過程,所以任何佛、菩薩如沒有在這世界做過人、修過道的歷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種想象中的崇拜對象罷了。但佛教卻另編出一套神話,說某佛在無量劫前如何發(fā)心修道而成佛,但都無歷史根據(jù),不足無信。
按「佛」一,梵文Buddha,意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緣法」等教理而言,本無任何神秘色彩。與釋迦同時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稱為Buddha呢!但釋迦經(jīng)后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釋迦也變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覺生雜志在社論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來,漸次神圣化、神秘化,無形中人間的、歷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話掩飾成非人間寓言的佛陀了。……觀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視諸為神明,或比諸為上帝,神佛不分……」(見該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稱稱是: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藥師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一字金輪佛頂、佛眼佛母尊、多寶如來、定光如來。「如來」,梵文是Tathagata意為「如實地到達」、「宣示如實之理者」、「如實的覺者」、「如實的教師」。「如」,如實(Tatha),「來」,到達(gata)。此「如來」為釋迦的十個稱號之一,以后,「如來」也被用別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jù)「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jīng)」、「現(xiàn)在賢劫千名經(jīng)」、「未來星宿千佛名經(jīng)」等所載,在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游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jù)「賢劫經(jīng)第八嘆古品」,當(dāng)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xiàn),重清凈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佛教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發(fā)生前的遺風(fēng),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二、菩薩部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jù)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fā)菩提心學(xué)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于僧尼,也適用于在家學(xué)佛的居士們。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jù)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后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后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后竟產(chǎn)生了許多非人的、想象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jù)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但我們從宗教學(xué)的立場來看,與其稱他(她)們?yōu)槠兴_,毋寧說這是佛教中的一種變相多神多靈崇拜,與原始佛教的無神論,不知已相距多少個十萬八千里了。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圣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準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藥上菩薩、藥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jù)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于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shù)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臺灣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廟,還供有關(guān)公、媽祖、呂純陽、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張?zhí)鞄煛⑻侠暇扰c道教及民間信仰有關(guān)的神明,讓人膜拜。這些塑像原與佛教無關(guān),但為了適應(yīng)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經(jīng)濟收入起見,有些佛教寺廟也竟樂此不疲。
至于羅漢,佛陀,就不多說,書友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