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當時荊州、蜀中交匯的山中,都有蠻人分布,五溪蠻、以及桂陽郡少數名族,統一被稱為南蠻,有記載的就有武陵五溪蠻、長沙蠻、零陵蠻、交州蠻、桂陽蠻、巴郡南郡蠻、江夏蠻、以及以漢中為中心的蜀、荊、秦、隴交界處分布的板楯蠻。
另:《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討伐的南蠻,按照官方說法應當是:西南夷。大致是在今天的云南地區,含夜郎國(牂牁郡)、滇國(益州郡)、邛都國(越嶲(音西)郡)、哀牢國(永昌郡)、以及昆明諸部,喚作西南夷,也就是諸葛亮討伐的南蠻。
蠻人分為生蠻和熟蠻,蠻人缺少物資之時,流竄州郡搶劫百姓、官府,武陵蠻襲擊孱陵、江陵,零陵蠻襲擊臨湘,刺史、南郡太守都棄官逃亡的記載也有,大軍平定以后,武陵蠻緊跟著又襲擊了桂陽,《后漢書》中記載,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可以想象當時以五溪蠻人為主的武陵蠻人猖狂到了什么地步。
《后漢書?臧宮傳》記載:十九年,妖巫維汜弟子單臣、傅鎮等,入原武城。首先分析一下,妖巫維汜這四個字就很有趣,妖,是指妖人,意思是蠱惑百姓造反的人,巫這個字,從漢武帝巫蠱之禍之后就很少出現在漢人中,而少數名族祭祀也被喚作巫,苗族、瑤族、土家族這些黔中民族也有巫姓,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傅鎮暫且不論,就說單臣,單這個姓氏在先秦時期活躍在河南地區,原武城位于河南尹治下,兩者重合度很高,但是,臣這個名字,很少會有人用吧,平頭百姓用了擔驚受怕,讀書人用了還怕不好聽,畢竟漢朝流行讖緯。
姑且說,單臣是漢人,但是,一個漢人,有什么理由,通過什么途徑去拜一個少數民族為師,初步判斷,這個巫,是某少數名族的祭祀,姑且稱作巫維汜,由此可以作出判斷,單臣、傅鎮二人,很有可能是少數民族,換而言之,原武城位于中原腹地,距離洛陽也不遠,當時天下平定以后第一時間安撫、受關注照顧的應該就是河南尹的百姓,這個情況下,一般百姓也沒有造反的理由啊!
更有趣的是,《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建武二十三年,一個名為相單程的人,被公推為五溪大帥,隨后就起兵造反,姑且不說這個時候生活條件穩定的話,有沒有造反的理由?通讀兩段很難不將單臣同相單程聯系起來,畢竟一個前鼻音一個后鼻音,沒準在古代一個讀音也說不定,更何況,臧宮混亂中斬殺單臣等人,但是混亂之中,誰能保證殺的那個就是單臣本人,如果不想相單程飛姓,兩個人很有可能就是一人,再不濟從字面上也能判斷出兩個人應當有關系。
長沙這個地方的發展,從吳芮的經歷可以看出一二,吳芮本人身為百越首領,項羽封其為衡山王,劉邦封其為長沙王,從這個時候起,周邊的蠻人就已經開始漢化了,一直傳了五代,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長沙靖王吳著無子,長沙國廢。長沙國從漢初到滅亡度過了45年,是有漢以后異姓王國存在時間最長的王國,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吳氏在長沙這個地方少數名族中還是很有威信的。
僅過了兩年,景帝前元2年(前155年)分封第六子劉發為長沙王,而更始帝劉玄、光武劉秀,均是這個劉發的后人,說遠一點,劉發這個人,算是半個漢朝的開山祖師。就從劉發說,等同于長沙這個地方漢化發展一直沒停過。
長沙這個地方,可以說漢朝歷代皇帝都很重視,為什么呢?個人認為應當是與安撫少數民族有關,從王莽將長沙郡改名為填蠻郡,可以分析出一二,這個地方,應當是蠻漢混雜的地方,也是蠻人生亂被招降以后安置的地方之一,所以文中寫蠻人多、漢人少。
湘南靠近衡山,應該是在晉朝年間改名衡山縣,重要的是,衡山這個地方才秦朝就開始修建,西漢時有湘南縣,東漢順帝劉保繼位,分封親信黃龍為湘南侯,這便是東漢的湘南侯國,聯系前文,武陵諸蠻最盛,書中更是記載多次填蠻,湘南這個地方蠻漢比例應該挺大。
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書評區留言討論哦!
ps:長沙靖王吳著和孝文帝應該是前后腳死的,至于有沒有內幕,歡迎各位大開腦洞,自行補充!
凌晨一點二十二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