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著紀靈使的是一柄三尖兩刃刀,刀長一丈,佇立起來,就是比起身高很高的人來還要顯得長一些,隨著兩臂一掃,虎虎生風,看起來極是威武,果然是袁術手下頭號大將,單單一看就不容小覷。
這邊孫策拿著的則是一柄虎頭龍紋長槍,名曰霸王槍,比起紀靈的武器來,還要顯得長過一些。
長槍作為長形兵器,自古以來,都是依仗著自身的長度來與人作戰的,只不過普通士兵用的硬木制造的槍柄,而只有武力過人的武將,才敢說用一根有幾十斤重熟制青銅長槍來作為主戰武器,到了他們這個地步,一般的硬木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戰斗過于熱烈的話,硬木在打斗當中折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到時候自己沒了武器,那可就是要掉腦袋的事了,一點也不容馬虎。所以,對于武將來說,氣力過人,耐力持久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過武將決斗不光取決于武器和自身,還有作為輔助的戰馬,那也是極其重要的。而這一點,孫策其實也是大占優勢的,雖然孫策在南方作戰,就連我也搞不清楚他從哪里搞來一匹難得一見的千里馬。
一身棗紅色皮毛,格外的光澤透亮,四條腿略微彎曲,肥碩而有力,前右腳和后左腳則是在交替的踢著地面,似乎是在“活動”著筋骨,上下搖頭擺尾,鼻孔里面則是吐著一股淡淡的白煙兒,沒有看錯的,這絕對是一匹難得一見的千里馬。
畢竟公孫瓚號稱“白馬將軍”的名號可不是只是說說而已,那是真的對于馬有一種獨特的認知能力。
孫策與紀靈也算是老相識了,兩人之間其實也不需要說什么,孫策為什么背叛袁術紀靈也不是不知道,就是因為孫策太過鋒芒畢露,所以袁術一邊用著他,還要一邊防著他,本來許諾好的封賞任命,過河就拆橋,如是再三,孫策怎么會不失望透頂。
不過話說回來,人都是有野心的,有所區別的不過是能力大小能否實現野心而已。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
見著是老熟人紀靈,孫策豪氣萬丈的道:“伏義兄,如今袁公路作繭自縛,已成過街老鼠,有我聯軍十萬鐵甲之士,要不了多久必然滅亡,伏義兄何不投靠于我,榮華富貴,也好過與袁公路一起走向滅亡。”
“唔,我不行的。”紀靈輕搖了搖頭,繼續道:“陛下知道你有野心,又是半路投靠,這才如此待你。我本是袁家家將,陛下于我有大恩,我也沒有什么大野心,自然不會做那背主之事,伯符兄弟你來戰便是,何必多言。”
孫策眼見著不可以再勸,一時間心情復雜,對于像紀靈這樣的忠義的人他是也是欣賞佩服的,同樣是作為武藝出眾的一類人,英雄惜英雄的情緒是有的,不忍心見著英雄遲暮,只是瀟灑如他,到底也是想開了。
從紀靈復雜的眼神里,孫策讀懂了一條信息:現在的紀伏義正渴求一戰。
不再多說什么,幾乎是同時間,兩人同時躍馬沖向對方。
孫策反應極快,幾乎是在剛一接近紀靈,就揮槍直刺過去,紀靈沒有辦法,只好是舉起刀來放棄了原來打算正面一擊的打算,轉而用戟枝招架住了孫策的這一擊。
孫策并不見怪,順勢將槍一劃,就把刀撥了開來,他的戰馬突然加速,瞬間就和紀靈交錯而過,反手一槍又刺向紀靈后頸,槍速疾如閃電。
紀靈也沒有想到孫策的戰馬會突然加速,大吃一驚,急忙將刀往回一撥,一陣狂風襲來,直打向他的槍頭,也就是一瞬之間,他的長槍幾乎是擦著紀靈的后頸邊緣掃過。
孫策眼神一斂,將槍收回來,從槍刃的邊緣上,緩緩的流下一道血線,最后順著槍尖滴下幾滴血珠子來。原來剛剛孫策那一記回馬槍并非毫無收獲,也就是長槍擦向紀靈后頸的一瞬間,到底還是使得紀靈的后頸被擦破了皮,受了點傷,恐怕對于接下來的戰斗也會有所影響。
不過紀靈已經是打定主意,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奮力痛快一戰,只見他在等兩馬離開站定以后,從內里衣服上用力撕下一塊布來,將脖頸一纏,暫時止住血,就不再管它了。
孫策只是默默看著紀靈處理傷口,并不準備打算趁人之危,他孫策如今好歹也是江東新貴,一方諸侯,怎么會做出這等落井下石的事來,更重要的是他敬重紀靈。
孫策不再等待,躍馬直接向著紀靈沖去,一接近紀靈,他就直接將槍一挽,舞出一片槍花來,使紀靈一時間分不出他的槍將會刺向哪個方向。紀靈只做小心提防,不管怎么說,等孫策將槍刺出來,自然就會有跡可循。
說起來很長,其實也不過就是瞬息之間的事情。孫策很快就將槍刺出,只是不同于第一回合的出槍迅速,憑紀靈的肉眼可見的,竟是慢如蝸牛的速度,一時間讓紀靈產生了一種錯覺。
只是就在這時候,紀靈從心底里突然就是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有危險!”心里面沒來由的冒出這樣一個和身體幾乎同時出現的想法,紀靈趕緊將刀往身前一掃,也還好是他本來這一次就沒打算主動進攻,所以收刀及時,使得孫策的長槍被架了開來,這才免于一難。
多年的戰場廝殺,到底是救了紀靈一命。
“切!”孫策看到自己蓄意制造的殺機,竟然沒有對紀靈造成傷害,甚至都不如第一回合理想,他當即就是忍不住發出一聲冷哼。
孫策注意到紀靈已經開始認真起來,不再有一開始對他的輕視之心,他將長槍用兩手緊緊握住,腦念回轉,“既然不能速勝,那么就讓我們來比拼各自本事好了,我江東小霸王可不是浪得虛名。”
也就是這一刻開始,他們兩人也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較量,剛才不過是彼此試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