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評剛說完,顧執和寧皓二話沒說,兩人各端起一小杯白酒,一飲而盡。
對方也爽快,跟著就喝了一杯,三人都開懷大笑。
投資的事情談妥了,接下來就得仔細談談條件了。
顧執可不想參與的第一部電影完全被中影操縱,自己只能在前面做個提線木偶。
意想不到是韓三評很好講話,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共識。
最后蝴蝶效應這部電影的導演定為寧皓,顧執以個人名義投資150萬,中影投資350萬,一共500萬人民幣的制作成本,另外韓三評還保證預算不夠中影可以繼續跟投。
制片人由韓三評親自擔任,這點是毫無爭議的。
因為顧執也是投資方之一,韓三評還想拉著他一同擔任制片人,不過他知道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沒多想就給拒絕了。
后來在韓三評的建議下,顧執單純的署名為制片人。就是把名字掛上去,但是不用干實事,也沒有多大的權力。
原本他作為編劇和投資人,就打定主意要進劇組,全程參與電影的拍攝。
他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參加這部電影的,理論知識學的再多,沒有實踐過程就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掌握。
要是他真的不知深淺去行使制片人的權力,那可就太不自量力了。
制片人在港島和彎彎被稱為監制,在一部影視劇中,制片人全權負責前期籌備、組建劇組、后期制作、國內外發行、國內外申報參獎等工作。
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制片人全權負責挑本子、找款子、組班子、賣片子等全盤工作。
制片人就是整個劇組的主宰,攝制組的最高權力者,既有權力聘用劇組成員,也有權開除在劇組違反規定的成員,從片子形成到片子上映,是整部影視作品貫穿的核心。
當然,這只是從規范上來說,實際上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在資本還沒有殺入內地電影市場之前,拍攝一部電影時,擁有最高權力的往往不是制片人,而是導演。
等資本進入市場,電影從古板的文藝片時代進入商業片時代之后,這種情況就變了。
制作人在劇組里往往就是資本的代言人,導演的權力依然不小,可你要是不聽資本爸爸的話了,把你擼下來重新換一個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有那些名聲鵲起的著名大導演,才勉強有資格和資本叫板,投資方甚至都會聽他的。
究其原因就一個,這些大導演的作品往往能夠替投資方賺錢,投資方才能信得過他,否則還是要乖乖被資本綁架。
就像華宜和馮曉剛之間的關系,馮導是華宜最大的搖錢樹,華宜能不寵著他嗎?
每隔兩年就默許馮導任性一回,拍一部八成要撲街的文藝情懷電影,接著再拍一部商業電影,替華宜把虧本的錢都賺回來。
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非誠2、一九四二、私人訂制、我不是潘金蓮,這么多年馮導一直都是這個套路。
這也就是馮曉剛了,換做其他人敢這么干,華宜一分錢都不會投進去。
這些都是華國電影市場做大之后的事情了,與之相反的是,在當下這個時代,蝴蝶效應這種偏向商業片風格的電影,能夠拿到投資都算是萬幸了。
當前華國電影界還是以文藝片為主,這方面的保守勢力太強大了。
圈子的風氣推動著電影一直以來都向著藝術品而不是商品發展,導演們只想要拿獎,討好那些大部分口味清奇的評委們,根本不愿意···甚至是不屑于去領會領會老百姓們到底愛看什么。
大導演當然可以拍藝術片也可以拍商業片,但是他們往往端著自己的逼格,只愿意拍出自己心中所謂的藝術,把很多電影愣是拍成了自嗨的產物。
結果就是除了他們自己,很少有人愿意多看一眼,市場更是完全不接受。
就比如姜紋的早期作品《鬼子來了》。
有沒有藝術深度?
絕對有!
獲得第53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以及金棕櫚獎提名;2002年島國每日電影獎摘得最佳外國語電影桂冠。
那么有沒有票房?
連上映都沒做到,還談什么票房。
在內地一直都是禁片,直到后來才被解禁,可以在視頻網站上觀看了。
這么多年過去了,真正知道這部電影的華國人有多少?
看過的更是鳳毛菱角。
這部電影除了能讓姜紋導演自嗨一下,讓那些小眾到不能再小眾的文藝片愛好者欣喜一下,向世界展示了一下抗島國時期華國農民的思想淺度之外。
還創造過任何價值嗎?
對華國電影界起到過正面的作用嗎?
倒是讓那些稍微有點才華的小導演和新人演員們,都沖著藝術大師的成就去了,沒有人愿意去拍商業片、類型片。
剩下一堆剛剛過及格線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能不撲街嗎?華國電影票房能不被好萊塢大片占領嗎?
完全就成了別人家的票倉了!
照著2000年這個方向發展,華國電影產業再過一萬年都別想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也拍不出一部碾壓國外電影票房的本土作品。
別說美利堅的好萊塢、奧斯卡了,連人家阿三的寶萊塢都快比不上。
萬幸的是,華國還有愿意拍攝商業類型片的導演,從國師張億謀開始,到寧皓,烏而善,管琥、甚至是新晉導演韓少,吳亰,都在一步步慢慢地從國外大片手上奪回國內的電影市場。
他們對華國電影產業的貢獻,比那些只會自嗨的大導演們高出太多了。
蝴蝶效應也是一部偽科幻懸疑的類型片,和現在的電影大環境格格不入。
好在韓三評代表的中影愿意投資,要不然這部電影肯定黃了。
想靠它獲獎,那是不可能的,顧執對這方面也不在乎。
票房才是他真正的追求,他拍電影是給觀眾看的,又不是給評委老爺們看的。
該談的都談好了之后,韓三評就領著小劉秘書,帶著蝴蝶效應的劇本先一步走了。
他作為制片人,還有很多電影的前期籌備工作需要他去安排。
劇本需要交到電影局去備案審核,另外還得籌備劇組人員。
攝影、燈光、配樂、剪輯、場務,特效團隊、專業化妝團隊、衣著團隊、飾品團隊、場景搭建團隊等等,都是必須且重要的一份子。
好在中影是全國最大的影視公司,制作過很多電影,擁有成熟的班底,相關人選的選擇性很多,可以很快給予支持。
僅僅這一點就不是一些小作坊電影公司能夠媲美的。
這些都是韓三評需要去做的準備,至于顧執和寧皓,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找演員。
因為蝴蝶效應是小成本作品,以韓三評的人脈,推薦過來的演員他們都請不起。
果然,還是親自去找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