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黃昏,夏日的太陽還高高的掛在上空,樹葉被曬得發白,天氣熱的沒有一絲風,熱氣仿佛就在四周飄動,悶得人透不過氣,知了蛐蛐還在草叢里不停地亂叫著。
桃花村也被包裹在這層熱氣中,大地像被架在火爐上一樣被炙烤著,村里的幾只土狗也懶洋洋的吐著舌頭趴在地上,無精打采的半閉著眼睛假寐。
張初夏蹲在村里溪邊樹下的一塊石頭上,雙手托著下巴,雙眉蹙起,似乎很不高興的樣子。任誰一覺醒來后,莫名來到這個不知什么年代的陌生地方,恐怕心情都不會好吧,即使在這地方呆了兩周之久。
從現代來的她在努力消化自己穿越并且回不去的事實,她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只不過暈倒在馬路上,醒來就從一個成年人變成一個面黃肌瘦的九歲女童。
前世的她跟著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一家三口出門遭遇車禍,為了保護她,父母雙雙慘死,那個時候的她幾乎沒有什么記憶,奶奶將她從醫院接回家后,便一直養在身邊,祖孫兩人相依為命。
父母沒出事之前,她們一家住在城里,奶奶住在鄉下,出事之后,便和奶奶一直住在鄉下農村。
奶奶是農村人,她的父親在城里結婚生子后,一直想接奶奶去城里生活,但都被奶奶拒絕了。她在村里上完了小學,接著到鎮上讀初中,市里讀高中,倫敦奧運會的那一年她考上了大學,雖然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可奶奶對她的愛絕對不少,她還打算畢業工作后好好孝敬奶奶,可就在畢業找工作之際,奶奶卻因為意外不幸去世,傷心的她好不容易在一個月后從渾渾噩噩的狀態中脫離出來,重新走上求職之路,沒想到面試完后暈倒在馬路上,醒來發現自己就在了這么個陌生的地方。
那天的天氣還是和今天一樣的燥熱,她是被喉嚨的干啞和口渴給折騰的睜開了眼,映入眼簾的是茅草搭建的屋頂,墻角還有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環顧四周,她閉上了眼睛,吸了一口氣睜開眼,看了半響又閉上眼,反復再三,才確認自己莫名穿越的事實。
翻身坐起來,看著自己的短胳膊短腿,她忽然將手伸向襠部,幾秒后吐出一口氣,性別沒變,還是個女的。
前世的她也喜歡看小說,曾經還萌生過寫小說的打算,可終究只是想想,未曾下筆,小說中穿越的橋段她可熟悉,但女主不是穿越成妃子,好歹不濟也是個小姐,怎么輪到自己…就成了小村姑?
她坐在床沿,看著自己吊在床邊,夠不著地的腿,心里默默為自己抹了把淚。
夏日的太陽毒辣,原主不知怎么的在烈日下曬了幾個時辰,回到家后中暑一個小心沒挺住就過去了,自己就占了原主的身子上位了,而那時候原主的全家都在外忙農活,家里沒人,自然都沒有注意到。
為了不讓全家看出異常,她這兩周來都在小心翼翼的說話,不做出格的事,行為舉止盡量像個小孩子,好在趕上農忙,大人們早出晚歸,又或許是原主的性格本就這樣,全家并沒有發現什么異常。
在此期間,她也在積極努力的尋找回去的辦法,可是一切徒勞,最后只好安慰自己既來之,則安之。
蹲在石塊上的她此刻是無比的懷戀背心,光腳丫,空調,西瓜,笑的無懼炎熱,畢竟說好的命都是空調給的呢。而現實是她只能找個陰涼地,蹭點自然風,面朝黃土,低頭四十五度數螞蟻。
對于熊孩子們來說,再熱的天也阻擋不了他們玩鬧的心,村里有條小溪,河水清澈,水也不深,里面沒有大魚大蝦,小蝦米還是不少的,每當到了夏天,這里就成了小孩子們的天堂。
“初夏,下來玩水呀,這水可涼快了”,坐在溪水邊上的柳翠翠挽起褲腿,將腳放進了水里蕩阿蕩,回頭叫岸上的初夏。
雖說男女有別,但是對于農村的小孩來說,哪里有那么多講究,此刻小溪里擠滿了小屁孩,男孩子們光著身子在水里嬉戲或者摸蝦,女孩子們就坐在邊上,除了剛才的柳翠翠,還有好幾個年齡差不多的女孩子。
“不了,待會我就要回家了”,初夏拒絕了小伙伴的提議,她蹲在岸上面,已經看到不遠處有大人從田間干完活陸陸續續的回來了。
桃花村的規劃布局很好,村民生活區在小溪的南面,農田在小溪的北面,而水田則在靠近漢江的堤邊,方便渠水灌溉。
從農田回來的大人都要從小溪上的石橋經過,孩子們還渾然不知,玩的正起勁。
“狗蛋,老娘和你說過多少次了,讓你不要玩水,你是不是把老娘的話當耳邊風?”只見一位扛著鋤頭,穿著粗布麻衣的婦女站在石橋上吼著。
明顯熱鬧的場面安靜了下來,溪水中有個瘦的跟猴似的男孩忙著往岸上躥,邊跑邊說“娘,我再也不敢了。”
“完了完了,狗蛋這回家又得挨揍。”
“他有哪一天是不挨揍的?”
“昨天我才聽見他在家被揍的嗷嗷叫,可慘了~”旁邊狗蛋鄰居家的小男孩說道。
幾個小男孩聽完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而跑到岸上的狗蛋正被他娘揪著耳朵往家里提溜。
陸陸續續的有小孩子上岸,有的被回家路過的大人叫走,有的要回家幫忙干家務活,不一會兒,人就走了個七七八八。
柳翠翠叫了她一聲,她才站起來,兩人結伴回家。
柳翠翠比她大兩歲,同樣也是面黃肌瘦,村里的孩子都這樣,營養不良,皮膚比她還要黑一點,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姑娘應該是原主要好的小玩伴,通過這么些天的接觸,她發現這個小姑娘確實人很不錯。
一路走回去,兩邊都是高高矮矮的茅草屋或者土胚房,偶有一兩間青磚大瓦房點綴其中,顯得特別醒目,這樣的人家就是村里的富裕人家了,大概就和九十年代的萬元戶差不多意思,畢竟不是誰家都能住上這樣的房子的。
拐了個彎又走了將近百米,眼前出現了一個大院子,她才揮手和柳翠翠告別,表示自己到了,而柳翠翠繼續往前走,她的家在這排屋的盡頭。
院子是用路邊的荊條編制圍成的,上面還有一些枯萎的枝葉,大門才用了兩塊木板,桃花村整個居民生活區的面積還算大,又因為村里的人家大多數都是幾代人住在一起,人口比較多,所以村民家的面積都比較大,基本上每家都有院子,像張初夏這一世的家,正屋加上院子,差不多能有個四五百平,只不過地在大,屋也和其他人家一樣,只是個茅草土胚房。
按理說,桃花村的地理位置不錯,土地肥沃,也不是丘陵不毛之地,還有漢江從村旁穿流而過,不遠處有一片山林,可謂是依山傍水,這樣的地方,按現代來說,也就是江南水鄉農村的模樣了,雖說比不上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富裕,但一般的溫飽還是沒有大問題的。
附近還有幾個相鄰的村子,想比于它們,桃花村還算比較富裕的村子了。
而桃花村的實際情況是,村里的大部分人家都還在溫飽線上掙扎,少數人家像村長,或者村里的大夫,有手藝的木匠等,這些人的家里情況才稍微比一般人家好點。
由此初夏不得不感嘆,果然不管何時何地,在哪個朝代,當官的,有手藝傍身的人,還是活的比較容易些。
但她也不明白,為什么桃花村這么好的地理優勢,農家人也不懶惰,整個村的人為什么還是這么貧窮。
古代基本是靠老吃飯,老天爺賞臉,哪一年風調雨順,才能有個好收成;萬一要來個干旱或者洪水,好點的還能從地里扒拉點東西,不好的就顆粒無收。再者古代種植技術和能力有限,單說施肥,現代是機器造肥,缺什么可以補什么,肥料直接從店里購買就成,而古代哪里有肥料?都靠著人和生畜的排泄物一點點累積起來的,然后施到田間。這田可是農家人的生活的命根子,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地里,還得精心伺候打理著,現代從種植到收割都可以考機器,古代只能靠人力,即使這樣,也沒有多少收入。
古代一畝田的產量當然也和現代沒法比,還得算上天災人禍,還要交田賦,除開田間投入的種子等成本,最后落在手里的,當然也就沒有多少,大部分的人家都過得捉襟見肘。
張家當然也不例外。
農家人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初夏對這個地方也不太了解,跑不了太遠,每天就在村口和溪邊呆呆,熟悉周圍環境,傍晚的時候再回來。
初夏推門進院子的時候,廚房的屋頂正好冒出了縷縷炊煙,家里已經有人在開始準備晚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