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被圍土木堡時,便有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京師之中,朝廷上下一片焦慮。
一些膽小怕事的人立刻提出要舍棄京師而將都城南遷。還名正言順地說是為了保護大明朝的根基。因為他們看到御駕親征的英宗皇帝,及其親率的幾十萬大軍都被瓦剌人包圍住,感覺到了瓦剌人前所未有的強大,怕步北宋的后塵。感覺南遷之后,與他們隔遠了距離就有了安全感一樣。
如此沒有說服力的提議自然遭到了目光遠大的要員的極力反對。這其中自然包括于謙在內。
他認為南遷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認為英宗皇帝的御駕親征之所以會失敗,并不是瓦剌人的強大,而是軍隊領導層的嚴重失策所導致的。
英宗皇帝御駕親征時,將朝中一切事務交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讓他監國,主持一切事務。
英宗皇帝御駕親征時,帶走了朝中很多要員,可是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全都在土木堡殉國了。
現在在朝中雖然還有不少能人賢士,但是卻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
監國朱祁鈺感覺誰都有理,但是也各有弊處,讓他難以下斷章。
他望著于謙道:“于侍郎,你主張不遷都,但要是瓦剌人聯合韃靼兀良哈,統兵無數打過來,你可有能守住京師的把握?”
“郕王爺,我大明自成祖以來就坐鎮北方這個要塞,方能鎮住北邊各個強悍的民族。而且祖宗基業,陵寢全都在此,如果一旦將都城南遷,這些必然會遭到敵人的破壞,還有會令北方諸衛各州守兵心慌意亂,無心戍邊。瓦剌人連同其它諸部落一旦進駐京師,我大明幾代人北伐得來的成績就會丟失,如讓他們坐大,就很難再次收回。歷史上如此之事甚多,還望郕王以史為鑒。”
郕王朱祁鈺聞言點了點頭道:“但是皇兄已經被瓦剌人包圍,危在旦夕,如他們前來攻打京師,要是不敵怎么辦?”
“是呀,郕王。”主張南遷的人趁勢道,“昔日北宋的悲劇,在我大明可不能重演啊。”
“此一時彼一時,怎么可以一概而論?!”于謙怒道,“北宋之所以被金人攻下都城,是他們沒有堅定的信心,以及準備不充分才導致的后果。我大明郕王及兵丁豈是昏庸的宋徽宗一流可以比擬的?況且就算也先在土木堡得勝之后,也不可能毫無阻礙瞬息就到了京師。咱們可以從京師諸邊糧區調糧進京以備不時之需,可以調遣南方諸路兵馬進駐京師周邊要隘關口,以防瓦剌人來犯。準備充分,他瓦剌人只能做跳梁小丑,絕不能得勢!”
郕王聽畢,感覺他言之有理。暗想關鍵是自己也要信心十足,才能穩而不亂,立而不倒。于是當著眾大臣面道:“本王身為監國,有權提拔任免人員,現在兵部尚書隨駕出征未歸,本王擬升于侍郎為兵部尚書,以便于調理一切有關防衛京師之事,諸位可有異議?”
國難在即,沒有魄力之人,是不敢挑此重任的。眾大臣見有人出來主攬全局,自然高興,誰還會心存非議,是以全都點頭贊同。
郕王見此也感到高興,便對于謙道:“于侍郎,你現在已經是兵部尚書了,如何調糧調兵,你全權負責。如京師不能守住,本王必定問罪于你!”
于謙凜然沒有懼色,欣然領命道:“臣于謙要是守不住京師,甘愿獻上項上人頭!”
此言一出,更讓人們震驚,因為到了那時,不是他一人之頭可以了事的,恐怕得賠上全家人的性命!
“好!本王要的就是你這句話。”郕王見他如此自信,知道他已經成竹在胸了。
土木堡慘敗,英宗皇帝被俘的消息隨著殘兵敗將的歸來而徹底傳開。
整個朝野更為震動,皇宮上下哭聲哀哀,所有文武大臣垂頭喪氣,愁容滿面,如損考妣。
最為悲痛的,莫過于英宗皇帝的母親張皇后與妻子錢皇后。
她們擔心他落入了虎狼之口,只怕是兇多吉少。
錢皇后整天哭哭啼啼,晚上也大呼蒼天保佑,日日如此,據說眼睛都哭瞎了一只。因為傷悲,走路不小心還摔斷了一條腿。
她與英宗情投意合,情深意篤,怎能不悲切不傷痛?
這一切不是她所能哭回來的,不是悲痛所能換回來的。
但她只是一個女人,哪怕是貴為皇后,也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丈夫的關愛和牽掛。
王玉玨與秋失月進入京師時,只見人們如潮水般涌向東安門。
二人雖然感覺那里出了大事,但是二人有更重要的事要辦,便不去理會,一個勁往于謙住處趕去。
此時的于謙感覺很累,正靠在椅上閉目養神。
管家悄然走近對他耳語一番,他立刻精神飽滿地坐直了身子道:“快請他們進來。”
王玉玨進屋抱拳一拜急切地道:“于大人,英宗皇帝要我們傳話與你,望立郕王為帝,統帥朝廷上下抗擊瓦剌!”
“你們在土木堡見過皇上?”于謙驚異地道。
“是。”王玉玨應著將一切講了出來。
“了不起啊!”于謙對二人大加夸贊道,“你們竟能在千軍萬馬中來去自由,真是了不起啊。”
“大人謬贊了。”二人謙虛地道。
“你們做得對。”于謙又道,“只要皇上能活下去,他就有回來的時候。嗯,皇上口諭要郕王承繼大統,可有什么信物交與你們?”于謙問道。
“沒有。”二人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時瓦剌兵環立四周,張弓搭箭隨時待命。何況皇上心緒也不是很好,所以只是傳了口諭而已。”
“這個有點不好辦。”于謙道,“沒有信物,難以服眾啊。”
“這下該怎么辦,但是皇上的口諭可是千真萬確呀。”王玉玨焦急地道,“蛇無頭而不行,鳥無頭而不飛,國不可一日無君啊。”
“是啊。”于謙也道,“皇儲尚幼,不足以擔大任,尤其是這多事之秋,更應該有明君出來主持大局才是。郕王果敢決斷,能擔此任,皇上也沒有選錯人,可是少了信物,就少了說服力啊。”
“還望大人費心思量,早日促成此事,不然瓦剌人一旦攻打過來,事情就難辦了。”
“我會好好想辦法的。”于謙道,“幸得有你們傳話,不然郕王只能永遠是個監國,于國于民都不利啊。”
二人聽得于謙稱贊,互相望著笑了。
王玉玨想起進城時所見到的一切,甚是困惑地道:“于大人,城中百姓干嘛都往東安門去啊?”
“嗨。”于謙嘆了一口氣道,“還不是為了去打王振余孽出口氣。”
“王振余孽?”二人不解地道,“他們又干了壞事?”
“他們哪敢,就是這樣百姓都不饒恕他們,把他們活活給打死了!”
于謙接著把事情的經過講了出來。
原來英宗皇帝在土木堡被圍之后,消息傳到京師,朝廷上下都認為是王振惹的禍,要求將他一黨繩之以法,可是有王振黨羽阻撓,結果惹來眾怒,被一干文臣活活打死,最后又牽扯出幾人,一樣難逃眾人拳腳。
人們以前都受著王振的氣,自然對他的黨羽也是恨之入骨,將幾人打死后還吊在東安門示眾。
城中百姓聞訊,便都趕去扔石頭擊打出口惡氣。
“看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王玉玨聽畢高興地道,“要是瓦剌兵真的打過來,全國軍民同仇敵愾,我想是沒有敵人能挫敗我們的。”
“是啊,百姓也是一支生力軍。”于謙道,“只要為他們著想,他們也會為朝廷著想的。”
“軍民一心,敵人休想征服我們!”王玉玨拽著拳頭鏗鏘有聲地道。
“嗯!”于謙與秋失月都贊同地點了一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