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醫署出來,李嫣寧跟齊天承來到了梨園的一處亭子里。
李嫣寧率先走進亭子,而齊天承也跟著進了亭子。
李嫣寧看著站在面前的齊天承,輕聲道:“嫣兒從未見過齊大哥像今日一般心曠神怡,看齊大哥器宇軒昂,莫非見到了心中一直牽掛的那個人?”今日的齊天承看起來跟以往有些不同,眉角之間多了份柔情,這是她在以往的齊天承身上是看不到的,能讓這個心如冰石的男子做出改變的無非是女兒情長。
齊天承聞言,微微一震,隨即寬和一笑,說:“公主不僅天資聰明,察言觀色的本事也深讓微臣佩服!微臣甘拜下風!”
論聰明才華,李嫣寧在宮中比任何一個人都毫不遜色,她的冰雪聰明,有時連齊天承都自愧不如,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的是她善解人意、心地仁慈,她不但擁有天仙般的容顏,同時也擁有普度眾生的慈悲心腸,難怪深的六宮中人愛戴敬仰。
李嫣寧不由自主地說道:“齊大哥不用如此稱贊嫣兒,嫣兒也只是猜測而已,齊大哥能夠找到心儀之人,嫣兒真為齊大哥感到喜悅,人生在世,最難得莫過于與自己心愛之人長相廝守!”講到這,她心中不免泛起一絲傷感,她雖貴為大唐公主,可世間“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這個奢求,對她而言卻是遙不可及。即便是世間最珍貴罕見之物,都不及安子晏一句柔情!
齊天承眼簾一抬,恭敬地說道:“謝公主吉言!微臣相信公主他日定能覓得如意郎君!”
李嫣寧聽了,心中一沉,腦海忽然響起某個人的聲音,她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深淵,她慌忙故作若無其事的模樣,可是越想拋開,越是涌上心頭,糾纏于身側,牽絆著她的一舉一動。
“只怕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李嫣寧不禁嘆道。
齊天承道:“公主與安大人乃天作之合,微臣相信上天會眷戀公主,讓公主與安大人早日共結連理!”
李嫣寧先是一驚,隨即一笑置之,對于齊天承能夠看穿她的心事,顯然她并未有太大的訝異,因為她知道齊天承也是性情中人,只要平常觀察入微的人,都會知曉她的心意。
連一個局外人都能明了她的心意,那為何從小青梅竹馬的安子晏卻始終無動于衷?是安子晏有意在裝糊涂?還是他當真天資愚昧,看不透她一片真心?連她也迷茫了。
李嫣寧想了想,道:“若是晏哥哥能像齊大哥一樣知曉嫣兒的心意,那嫣兒就心滿意足了!”
齊天承會意,馬上對李嫣寧道:“公主不要氣餒,假以時日,安大人定能感受到公主的一片心意!”
李嫣寧別過頭,喃喃道:“五年前,齊大哥救了晏哥哥一命,同時也救了嫣兒一命!自打那以后,你和晏哥哥就成為嫣兒除了皇兄之外,最重視的人!”
李嫣寧心中隱隱的涌起一陣心酸,她抬頭望著碧藍的天,似乎回憶將她帶回到了很多年前。
五年前,那時她才十二歲,有一天,她在和宮婢們玩抓迷藏,偷偷躲進了宣室殿,卻不小心打爛了李隆基要送給吐蕃大王的貢品,那時,她害怕極了,以為這次一定完蛋了,即使李隆基平日里對她疼愛有加,可是她這次闖了彌天大禍,縱使是貴為公主,也免不了受重罰,當她以為自己就要九死一生的時候,奇跡卻出現了,安子晏奮不顧身的挺身而出,扛下了一切罪名。
她還記得,那時李隆基龍顏大怒,下令讓司仗房狠狠地杖責安子晏三十大板。
當時安子晏奄奄一息,渾身血肉模糊、皮開肉綻,太醫署的太醫們束手無策,都不敢冒險,直到齊天承出現,安子晏才得以活命。
但因他傷勢嚴重,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個月,經過大半年的休養,才得以康復。
連一個自幼習武的安子晏都被打得體無完膚,更何況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弱女子,是安子晏救了她一命,這個大恩大德叫她何以回報?所以,她發誓,用一生去回報這個男人。
也就是經過那一次,宮中之人才得知齊天承醫術高明,能夠讓人起死回生,一夕之間,他的威名大震,傳遍了整個皇宮,成了太醫署最年輕的的太醫。不到短短兩年時間,他聲名顯赫,在太醫署脫穎而出,成為太醫署醫術最高超的太醫,同時也成為了皇家重用的御醫。
齊天承皺起眉頭,聲音多了幾許嚴厲,但態度依舊恭敬:“公主還記得初次相逢的情景,微臣真是不勝感激!公主不用言謝,其實,當年真正救安大人一命的人不是微臣,而是公主您!”
“齊大哥!何出此言?”李嫣寧聞言,忙詢問道。
齊天承溫和地說:“記得當時,公主來到太醫署,求各位太醫出手相救安大人,但卻無一人敢伸出援手,公主雖貴為金枝玉葉,但卻不顧自己公主的尊嚴,苦苦哀求!微臣于心不忍,于是便對公主問了這么一句,若是安大人救不回,公主如何自處?當時公主是這么回答微臣的,“若是晏哥哥死了,嫣兒也不會獨活”!”講到這,齊天承話中明顯有敬佩的意味。
李嫣寧聽得糊里糊涂的,好奇地問道:“記得,可這跟齊大哥出手救晏哥哥有何關聯?”
齊天承老實地回答:“就是因為公主那一番話,微臣才敢冒險一試。當時微臣琢磨著,若救得回安大人,那倒是美事一樁;若救不回,那微臣也甘愿以死謝罪。”
也就是那一次,李嫣寧認識了齊天承,為了結交像齊天承這樣懸壺濟世的世外高人,李嫣寧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和齊天承做了無關風月的莫逆之交。
她還記得,當時竇太后和李隆基都誤以為她和齊天承情投意合,還想將她許配給齊天承,直到她和齊天承說明了彼此的心意,這樁婚事才得以作罷,為此,李隆基至今還對此事耿耿于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