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測試過后,五十八人,只有十二人通過了選拔,而能通過的選拔的人基本上都是個高的,盡管身體瘦弱,但是骨架在那里,只要吃上幾個月好伙食,養(yǎng)成一個五大三粗大漢不成問題。
這十二人中,除了李大牛之外,其他全都是抱著石盤勉強撐過了一分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李大牛那樣,天生一身的蠻力。
所有通過的人都是一臉狂喜的表情,而那些被淘汰的則一個個眼巴巴的看著那些幸運兒,臉上滿是失望甚至是絕望的神色。
雖然他們也能夠得到方云免費贈送的一石糧食,但是相對方云給出的護衛(wèi)待遇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一石糧食也不過只是能解一時之需,他們的生活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饑寒交迫依舊是他們生活主題,而成為方家護衛(wèi)的成員,從此以后,只要方云不倒,他們就衣食無憂。
只有十二人通過了選拔,這顯然不符合方云的心意,護衛(wèi)隊是他穿越到這個時代以來掌握的第一支武力,更是直接關系到他和母親王氏的安危,方云非常的重視。
十二人有什么用,后金韃子就不說了,個個都是精銳、天生的騎兵,十二人一起上都不見得能對付一個。
就算碰上土匪、流民也不頂用,因為他們的數(shù)量也是動輒數(shù)以千計,萬計。哪怕這十二人個個都是特種兵,也是雙拳難敵四腿,而這些佃戶又怎么能和特種兵相比,他們甚至連方安梁的狗腿子都對付不了。
現(xiàn)在這種情況,方云也沒那種一下子就把佃戶訓練成特種兵想法,那太不切合實際了,要知道即便是在數(shù)以百萬計的解放軍內(nèi),特種兵數(shù)量也是鳳毛麟角。
方云現(xiàn)階段的計劃就是用數(shù)量代替質(zhì)量,量變引起質(zhì)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遠的不說,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剛開始造反的時候,除了少數(shù)骨干之外,大多數(shù)都是驅(qū)使、裹脅流民作戰(zhàn),流民、亂匪都是標準的烏合之眾。
可就是憑借這些烏合之眾,李自成竟然和大明的正規(guī)軍打了十五年的之久,最后還攻陷了紫禁城,逼死了崇禎帝。
當然這并不意味方云不想要精兵,兵貴精不貴多的道理誰都懂,不過這些都是以后的事,現(xiàn)在方云可沒有那個條件。
而且就算是要做到用數(shù)量來代替質(zhì)量也同樣不容易,對于方云來說也不容易,因為方云沒有功名在身。
原本隸屬方云家的佃戶足足有三百五十多戶,方云作為他們的東家,召集他們來開會,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響應。
這就相當于老板召集員工開會,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到場,可見方云和王氏在方家莊的處境了。
如果有功名在身,絕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幾千年來,華夏一直都是一個官本位思想的國度,即便是在現(xiàn)在社會,當官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意味著出人頭地,看看公務員考試的火爆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更別說方云還是在明朝,‘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知府’從這個兩句話記就知道當官的權(quán)利多大。
好在如今天下亂象已生,對于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來說,這就是災難的前兆,但是對于方云這個不安分的家伙來說,反而更加如魚得水。
“少爺,按照您的吩咐,人都已經(jīng)選好了”
方大山不知道方云的心思,選拔結(jié)束后,就帶著李大牛等十二人來參見方云了。
“少爺好!”
一眾通過選拔的佃戶也跟著方大山一起恭敬的叫道。
“嗯,祝賀大家通過選拔,從今往后,你們就是我方家的商隊護衛(wèi)了。”
方云點了點頭,又想通過選拔的佃戶們表示了祝賀,然后繼續(xù)道:“大山,帶著他們到倉庫門口等著,準備分發(fā)糧食。”
雖然護衛(wèi)人數(shù)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打響名聲的目標圓滿完成,這比護衛(wèi)隊招滿人更讓方云重視。
方家莊的人口不少,加上下面十多個村子,人口加起來有數(shù)千人,光是自己家的佃戶就有三百多戶,方安梁、方安澤等人也不比他少多少。
方云心里清楚,按照自己給的護衛(wèi)待遇,護衛(wèi)隊幾乎可以說要多少人都能招的滿,關鍵要有威信,要讓別人信服,這才是方云真正在乎的。
今天過后,方云相信下次在召集佃戶,會有更多人響應自己的號召,這一點從那些落選的佃戶失望、急躁的表情就可以看的出來。
“鄉(xiāng)親們,大家稍安勿躁,聽我說一句,落選的鄉(xiāng)親們也不要失望,雖然你們因為各種原因落選了,但是方家的大門會一直為你們開著。
我可以告訴你們,護衛(wèi)隊的指標還有很多,除了在座的諸位之外,你們子侄輩只要年齡超過十五歲的,都可以前來參加選拔。
當然大家也不用擔心他們無法通過選拔,年紀小選拔的標準也相對也會降低,但是只要通過選拔,我之前承諾的待遇不會變?!?/p>
實際上方云更想要那些只有十六七歲的少年,因為他們的可塑性更高,學習能力也更強,這對方云以后的發(fā)展尤為重要。
“太好了”
“多謝方云少爺!”
“方云少爺真是我們方家莊第一大善人。”
聽到事情還有轉(zhuǎn)機,原本已經(jīng)絕望的佃戶們一個個又恢復了神采,特別是那些年齡超過三十歲的,很多人的孩子大的都有十七八歲了,小的也有十多歲了。
古代農(nóng)村結(jié)婚很早,明朝的法定結(jié)婚年齡男的是十六歲,女子是十四歲。而這已經(jīng)算年齡比較大的了,唐朝和宋朝男子的法定結(jié)婚年齡只有十五歲。
什么時法定年齡,也就是說男人到了十六歲就可以領結(jié)婚證了,就像現(xiàn)在社會男人到了二十二歲可以領結(jié)婚證一樣,當然在明朝可沒有結(jié)婚證領。
雖然說是二十二歲才可以領結(jié)婚證,可實際上很多事二十歲不到就開始當爸爸了,這個現(xiàn)場在明朝就更普遍了,按照這個推算,三十五歲的人,有一個十八九歲大的兒子在明朝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兒子能夠入選,對于佃戶來說,甚至比他們自己入選還要高興。不少家里有幾個兒子的佃戶心里已經(jīng)暗暗下了決定,回去之后,就讓家里的小崽子都去參加選拔,只要有一個通過,他們的壓力瞬間就能減輕一半以上。
十多歲的少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佃戶們基本上全家人都一直處于半饑半飽的狀態(tài),怎么會有條件讓孩子敞開肚子的吃飯。
如果能夠被選為方家護衛(wèi),不僅每個月能為家里提供二兩銀子,連他們自己吃飯的問題也解決了,這樣一舉兩得好事情,也難怪那些超過年齡標準的佃戶們會喜出望外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答多了,分發(fā)糧食的事情,主要由方大山和剛剛成為護衛(wèi)的佃戶們負責,方云只負責點名以及和佃戶們一一握手。
別看這只是一些小手段,但是卻能讓他們記住,這些恩惠都是自己給他們的,誰才是他們真正的東家。
當然這一點是方云從后世學到了,據(jù)說當年袁世凱小站練兵是用的就是這招,效果也很好。后來革命黨造反,清廷最精銳的北洋六鎮(zhèn)新軍,除了袁世凱,就沒人調(diào)得動。
佃戶們分糧食的積極性還是很高,一萬多斤麥米,不到半個小時就被分光了,手里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心里還有期望,所有的佃戶都興高采烈的滿載而歸。
“少爺,這次我們無償分發(fā)出去了一百多石糧食,相當于五六十兩的銀子。如今府上又多十二個護衛(wèi),每個月要花費二十四兩銀子的月錢。
再加上他們的吃喝穿衣,每個月至少要四十兩銀子,我們方家雖然有錢,但是家大業(yè)大,如今又沒了進項,這...”
方云和方大山那邊干的是風風火火,可真正著急的人卻是方福。作為方家的大管家,除了方家具體有多少錢的事情,他不知道之外,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經(jīng)過方福的手來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