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玄宗早朝,午后都沒散。河西邊關燃起烽火,西北二十余國竟然一夜間全部中斷了對大唐的朝貢,絲綢之路的貿易也徹底斷絕。
前朝到高宗年間,東、西突厥汗國先后被滅。伊吾、鄯善、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西域小國在此后的幾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滅國。唐朝從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焉耆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安西都護府坐落在龜茲鎮。
其實對漢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蠻荒之地是沒有什么吸引力的,概因這些土地不能大面積種植農作物;而漢族的“擴張”多是因為不堪周邊民族為爭奪過去屬于自己的領土而進行的屠殺、劫掠和騷擾。歷朝歷代都是出于穩定帝國疆土,以絕后患的目的才大舉興兵。大唐帝國也不例外,為了保衛長安必須占領河西,為了保衛河西必須控制青海,為了控制青海必須占領西域來分吐蕃帝國的兵力,使其不能合兵向東擴張而已。
三年前,吐蕃在大食國的支持下,訴諸武力迫使小勃律國與之聯姻。由于小勃律國地處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要道,也是大唐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帝國焉能容忍,時任四鎮節度使田仁琬三次討伐均未成功,繼任的蓋嘉運率兵討伐依然沒有成功,鎩羽而歸。導致今年西北二十余國也都相繼臣服于了吐蕃,竟然中斷了對大唐的朝貢。
朝堂上玄宗震怒,高聲責罵:“我大唐難道就沒有武將能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嗎?高原戈壁的小國就這么難以征服嗎?一群飯桶,要你們何用。”
兩年前已接替蓋嘉運的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上書的奏表,此時到了朝堂。他力薦自己的手下大將高仙芝,并在書中保證,只有高仙芝能完成使命。
玄宗哪里知道這名不見經傳的高仙芝是何許人啊,還是高力士出班稟奏道:“這高仙芝臣是知道一些的,是新近涌現出的一員猛將,他容貌俊美,身高九尺開外,武功高強,智算過人,頗有大將風度。夫蒙靈察將軍守強攻弱,高仙芝不同,可堪一用。”
既然高力士都盛贊此人,玄宗深信不疑,立馬下詔讓高仙芝到長安見駕領命。
高仙芝,高句麗人,其父高舍雞,學成武功后仗劍行俠,到了龜茲鎮時,投奔了時任安西四鎮節度使田仁琬,因屢立戰功被封為游擊將軍。立住腳后,還在高句麗的兒子高仙芝前去投奔。其父勇猛,兒子也不差,年紀輕輕官職竟很快和其父高舍雞不相上下。現任的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將軍慧眼識珠,收入帳下重用,一再提拔,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其父高舍雞欣慰的解甲歸田告老還鄉。
高力士常年在長安,他又是如何知道高仙芝的呢?
高仙芝任四鎮都知兵馬使時,每次行軍打仗,身邊總有精干衛士三十人不離左右,而且個個盔甲鮮明,器宇軒昂,出來進去的甚是奪人眼目。
夫蒙靈察將軍手下有一不起眼的門客,叫封常青,是個奴隸出身。他姥爺因在內地犯罪,被發配到此守城門。老人身邊就帶來了這個外孫,相依為命,打小就教他讀書學兵法。那年頭識字的人可不多,學了一肚子東西的封常青被夫蒙靈察將軍勉強收于門下,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門客,才算是能吃上飽飯。
高仙芝這奪人眼目的一幕,封常青是時時看在眼里,異常羨慕,他覺得高仙芝才真正是強唐武將中的翹楚,無人能望其項背。就夢想著能投在他的麾下,隨在身邊效力。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當然不愿接受。第一次失敗后,封常清沒有灰心,于是再次投書。
高仙芝不勝其煩地說:“我的侍從已夠多了,哪里用得著你這樣的人?況夫蒙靈察將軍待我不薄,我又怎么能奪他的門客呢?”
封常清也是有脾氣的人,竟然毫無懼色,在高仙芝面前怒吼道:“我仰慕您,愿意侍奉您,所以沒人介紹自己來了,您為什么一定要拒絕呢?只看一個人的容貌,會把人看錯的,您還是考慮一下吧。夫蒙靈察將軍門下門客眾多,少我一人也不會在意的,您手下可是缺我這樣的人啊!”
高仙芝雖然欣賞他的勇氣,但當時還是沒有接受他,這封常清就每天到門口來等候,軟磨硬泡死纏爛打的好長時間,高仙芝實在沒辦法,心一軟就把他留在了身邊。
打仗封常清不行,可這人最擅長歸納總結,出謀劃策,寫的一手好文章,高仙芝手下一群武夫,還真沒這樣的人,也算是無意間給自己身邊添了一個智囊。后來更是根據他的建議,演練了適用于高原戈壁的戰法鋒矢陣。
這不,一年前達奚諸部叛亂,唐玄宗詔令夫蒙靈察出兵平叛。夫蒙靈察就派高仙芝率2000精銳騎兵自副城向北,討伐叛軍。
達奚部族也不傻,得報高仙芝出兵討伐,自知不是對手,整個部落棄了黑山老營往碎葉城方向逃遁。高仙芝的斥候早就探聽了這一消息,大軍縱馬橫插直至綾嶺山下,安下大營布下了口袋陣。達奚部族拖家帶口,疲于奔命,到達綾嶺山下時已是勞頓不堪,人馬疲憊,對突然殺出的黑衣陌刀手,頓時慌了手腳。可整個部族老幼都在,哪里敢不拼命,但高仙芝以逸待勞,早就埋伏在此的精銳部隊他們又怎能是對手。鋒矢陣初試,一個沖鋒達奚部就已潰不成軍,男人戰死后,全族老幼盡被為唐軍所殺,慘被滅族。
封常清雖沒有跟在高仙芝身邊沖鋒陷陣,可這一路下來,高大將軍是如何謀劃,如何動員又是如何相機而動,他是知道的一清二楚。這邊戰爭剛結束,封常清在帳中也沒閑著,早已私下寫出了捷報。
捷書中詳細地描述了行軍沿途的地理風貌,井眼、泉水,氣候變化,風土人情。大軍行軍的線路,埋伏的地點,一擊制勝的情況和戰術,條理分明,細致入微,酣暢淋漓。高仙芝想說的,封常清都周到細致地替他講了出來,高仙芝看到捷書大為贊賞,馬上采用,快馬送回了夫蒙靈察將軍的帳中。
回軍后,看到捷報的夫蒙靈察將軍親自出城迎接、慰勞他。高仙芝已解下征袍帶刀下馬拜見,剛和夫蒙靈察見完禮還未說話,判官劉眺、獨孤峻等便擠上前爭著問:“此前送來的捷報是誰寫的?您帳下怎么還有這樣的人才?”
高仙芝打過很多勝仗,但從來沒有人能將殘酷戰事,報的如同講故事一樣跌宕起伏,即引人入勝,今天又使這些平時趾高氣揚的人對他如此仰望。便絲毫不隱瞞,高興的指著身邊的封常清回答道:“是我的侍從封常清。”
夫蒙靈察將軍和劉眺等人很吃驚,封常清在夫蒙靈察手下當門客時,沒入人堆里如隱形人一樣,真沒看出來有此才能。劉眺于是對封常清施禮讓座,拉著他聊捷報中鋒矢陣的細節,聊到最后,大家一致認為他是奇才。經此事,高仙芝才看清封常清的才能,此后不斷提拔,封常清一年間先后授封鎮將、果毅將軍。
劉眺是什么人啊?他是高力士一手提拔上來的,說是判官,其實就是朝廷派在邊疆軍中的監軍。高仙芝作戰用兵的情況和延攬能人異士為自己傾心效力的能力,自然很快讓高力士知道的一清二楚。
玄宗的詔書很快就下了,高句麗人高仙芝入京,被任命為遠征小勃律國的行營招討使,宦官將軍邊令誠為副招討使,即將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反而成了陪襯,玄宗詔書,令其率八萬鎮兵相機策應。
頭天朝堂上宣布完,次日,玄宗一早親率王毛仲,掌管全國戰略資源的將軍,玄宗的家臣。崔希逸,前河西節度使。安祿山,已升至河東節度使,正好也在長安。宦官驃騎大將軍楊思勖,邊令誠等能征慣戰之人前往驪山腳下的校場。觀看高仙芝新演練的適用于高原戈壁的野戰陣法‘鋒矢陣’。
這既是一場閱兵,也是玄宗為久未有過大的征戰的帝國鐵軍做的戰前動員,田仁琬,蓋嘉運的接連失利,也不得不讓他加倍重視。
只見校場高臺,玄宗頭戴金冠居中而立,四周圍立的武將個個甲胄鮮亮,器宇軒昂。整個校場旌旗蔽天,鋒芒映日。陣中將士更是士氣高漲,殺聲震天。
玄宗繼位后,自己從不敢松懈,武備方面更是不敢怠慢。他知道只有帝國軍隊的強大,才能使帝國國運長久,內攝諸王,外鎮藩屬,王朝永固。
高臺上,即將領軍出征的高仙芝令旗一揮,鼓聲擂起,‘鋒矢陣’迅速展開。為了今天的閱兵,他可準備了足足半個多月。只見陣中沖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著是步、騎兵突擊,后列則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擊潰假想的敵方。
陌刀的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墻而進,肉搏時威力不減,尤其第一排的輕裝步兵都是身高八尺左右,虎背熊腰的壯漢,是高仙芝特意帶來長安的。這些陌刀兵士等距離排陣,一把刀使得是鬼泣神哭,如刀墻一般上下翻飛,穩步推進。
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和橫刀。
王毛仲附在玄宗耳邊大聲介紹道:“我們請能工巧匠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煉法,使鐵制戰刀更加鋒銳。帝國軍隊的鎧甲也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研制明光鎧成新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御力卻大幅提升,此戰正是檢驗新研制武器鎧甲的好機會。”玄宗重重的點點頭。
后面接下來演練的是陌刀隊的拋射兵器——弩。中國的弩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獨步天下,到了唐帝國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與威力遠非尋常弓箭可比。為了彌補弓射速低的缺點,古來征戰的軍陣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帝國軍隊棄用了弓,而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角弓弩射程二百步,單鉤弩射程一百六十步,對不同距離的敵兵形成威脅。
最后推出了高仙芝親自參與下研發的攻城利器車弩。車弩是“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架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如鬼哭一般呼嘯而過,所中校場前新筑的城壘,無不摧毀,威力驚人。
玄宗看后,自己都感覺熱血沸騰,校場高臺虎軀挺立大聲道:“吐蕃,撮爾小國,犯我帝國龍威,罪不容誅。三軍兒郎們,自應奮勇殺敵,讓帝國血龍旗高高飄揚在邊疆河西。敢犯我強唐者,雖強必戮!”
校場軍士在帝國天子的一番鼓舞下,士氣高漲,各舉陌刀、馬槊向上猛揮,震得刀身槊桿如隱雷般嗡嗡作響,殺聲一片。
接下來的時日,玄宗以身為楷模。他深知刀兵一動,耗費巨大。所以朝堂上倡導節儉,不必要的用度開銷全部省去,同時頒布敕令:天子使用的金銀器物,都由有關部門負責銷熔,以供軍備財政支出。凡屬珠寶玉器、錦繡織物,均在殿前焚毀;宮中自后妃以下,一律不得使用以珠玉錦繡制成的物品。
可兩日后,自己也覺得過于嚴苛,又發布敕命略作更改:文武百官所使用的腰帶、酒器、馬嚼子、馬蹬,三品以上的,可以用玉來裝飾;四品官,可以用金來裝飾;五品官,可以用銀來裝飾;其余官員一律禁止使用任何飾物;婦女使用的飾物隨從其丈夫或兒子。至于過去織成的錦繡,可以染成黑色使用。從今以后全國各地均不得采集珠玉,紡織錦繡織物,違犯這項禁令的處以杖刑一百,工匠違反禁令的加一等治罪。
久已太平的唐帝國上下,轉瞬間進入到戰爭模式。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