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還要短,一個月后,韋大公子率人回到長安,也沒歇息,給父母請了安后,馬不停蹄的趕到壽王府中,見到壽王,又把這一路情況詳細說了一遍。壽王道:“兄弟辛苦,快馬回報我已看了,干的不錯。你那禁軍虛職我已替你回了,不日啟程入蜀,你就跟著我一同前往,做我的錄事參軍吧?!?/p>
韋大公子剛從蜀地回來,對那邊的新鮮勁還沒過去,一聽說壽王讓他當蜀地軍隊的錄事參軍,這官雖不大可是軍中實職,當然高興壽王的這番安排。
壽王大喜,立即到宮中向玄宗辭行,玄宗這個不舍啊,千叮嚀萬囑咐,甚至一度哽咽落淚,可壽王去意已決,父子二人灑淚相別。
由于府中細軟家私早已收拾完畢,三日后,壽王帶著元妃和一眾家眷啟程,在韋大公子韋高引領下,浩浩蕩蕩奔成都而來。
出了長安二十于日,就在大隊人馬到了河池郡修整時,身后突然出現一片煙塵,一支兵馬從長安疾奔而來。不一會兒家兵來報,是玄宗身邊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他親率禁軍兵馬追上來了。壽王李瑁不知何意,未見到陳玄禮時,心里這個打鼓,還以為他爹玄宗變卦了,焦急不安。
好歹追上的陳玄禮大將軍見到壽王,稟報稱:“是玄宗心疼王子和長途勞累的兄嫂元妃,特派他加送來金銀細軟十車,還派出快馬兵士趕到前面各驛站關隘,命沿途加派兵士護送。”
聽到這些,壽王的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才完全放下,下來馬,朝長安方向撲地磕拜,良久,才擦干眼淚起身再次上馬西行。壽王此時,真有一種破籠而出,掙脫藩籬的喜悅,這么多年,從未像今天這樣心情舒暢。
到了劍門關,守將張巡也已接到長安快馬飛報,當然派出軍士,一直送到梓潼,方才交給涪城接力護送的軍士,返回劍門關。
大隊人馬車多,老幼婦孺多,一直走了兩個多月,才進了成都府地界。不過蜀地恬淡安逸的氣息,讓眾人心情大好,出了蜀道后一路慢行,如游山玩水般,沿途景色讓從沒到過蜀郡的人心曠神怡,倒也是沖淡了旅途疲勞。
李老節度使確是老了,在安排好壽王入住益州牧府后已是累的夠嗆,虧了成都府平時事不多,要不這把年紀如何吃得消。也因如此,一年后,鮮于仲通接任他的華陽縣府劍南節度使一職,再后來崔圓成了蜀郡長使,這是后話。
壽王李瑁對于益州牧府可是相當的滿意,能不滿意嘛,這可是曾經的蜀漢皇宮,經過了兩晉、南北朝、大隋數個朝代更替,居然能留存至今,一直沒有毀于戰火,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且在城中高處就能看見武擔山,臨窗俯瞰流江,自然美色抬眼就在眼前,這在長安可是想都不敢想。
最主要的是,壽王這個親王,益州大都督,在成都府他要想管的事隨時可以插手過問,不想管的事,劍南節度使還有蜀郡的長使、司馬統統都能處理,根本不用他操心,一切隨己。吃穿用度不光有朝廷俸祿,還有蜀郡每年的供養,來了后李老節度使還送上五百畝水田旱田,蜀地風調雨順,水旱由人,年年都是豐收,又是一大筆收入。壽王覺得,以前的日子真是白活了,這才是王家應有的享受。
而且蜀地美景頗多,來后不久,閑來無事的壽王常帶著韋大公子韋高這個錄事參軍和幾個親隨,四處游逛。峨眉山、樂山、蒙頂山等每山必爬,登高遠望,快意舒暢。泛舟兩江、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上,隨波逐流,挑桿垂釣,清心靜氣,日子過的是優哉游哉。
一日,錄事參軍韋高稱:“瑁主人,都江堰的旁邊有一座青城山,聽說是道教圣地,美景眾多,古跡一路都是,還有頗多奇異景象,咱們去看看吧,沒準還能碰上仙人呢?!表f高常跟著李瑁出游,在外壽王為遮人耳目,常讓韋高這么稱呼他,韋高習慣后,再不稱他壽王。
壽王在府中,什么事都沒有,愛妃韋氏這三年已給他添了第二個公子,領著天天在元妃膝下玩耍,倒也不老纏著他。聽韋高一說,當然來了興趣,說走就走,還是那幾個人,騎著馬就奔青城山而去。
青城山離成都百二十多里地,騎著馬一路飛馳,路也好走,早上出發,中午歇腳兒,傍晚就到了。都江堰太有名了,據說是秦朝李冰父子修建,剛到蜀地,沒多久壽王就已帶人游覽過,只是上次剛要去青城山,就被快馬追來的家兵尋回,那次是韋妃給李瑁生了第一個兒子。
所以他們這次在都江堰稍稍歇息,立馬就奔西南方向三十里的青城山出發。騎馬奔跑一天,可不是輕省活,山腳下,眾人找了一家干凈的青山客棧,準備在此住宿,明日登山。
三間上房,青山客棧轉眼就已打掃干凈,眾人進得房中擦臉更衣,收拾好,客棧的酒菜已然備下。不比壽王府的豐盛,但一盤分量十足的腌牛肉,幾條內江水打來的白烏魚,當地的幾種時令鮮蔬,還有店家自制的泡菜小碟,紅的綠的往桌上一擺,香氣已是勾的眾人不住的吞口水。
壽王最后才下來,坐到桌前拿起筷子,抬起臉挨個看了他們一眼,眾人都看著他,不知他要說什么,他不動筷子,誰敢先下手??催^一圈,壽王道:“等啥呢?還不快吃!”
一桌人一愣隨即哈哈大笑,等壽王的筷子加起第一塊魚肉后,紛紛才下筷。奔跑了一天,到這時才落腳吃頓安穩飯,那真是風卷殘云,不多時桌上已是殘羹剩飯。白烏魚好吃,鮮嫩少刺,據說還生肌活血,是滋補良品,幾個人幾筷子下去就只剩魚骨,這飯還沒上,菜都沒了。韋高連忙讓店家再添些上來,先前餓的狼吞虎咽的,誰也沒吃出滋味,又添些菜后,眾人才端起米酒,細斟慢品邊喝邊聊。
韋高道:“聽說青城山有三絕,日出、云海和圣燈,前兩樣咱們在其它山游玩也是常見,只是這圣燈不知何物,瑁主人,你可聽人講過?”
壽王道:“聽人提起過,說是山中修煉的眾妖朝拜道教祖師張天師時點起的燈籠,我未親眼見過,不知真假?!?/p>
韋高道:“這道教圣地,何來妖怪?不過此地被稱為道教圣山,各中玄虛,深不可查???”
壽王道:“我父王有一仙友,名純陽真人,能使仙法,騰云駕霧,所以仙圣是真實存在的。青城圣山,乃道教祖師張天師修道弘法圣地,多有得道高人在此羽化升天,被稱為第五洞天,此地仙妖聚會,不是不可能。你我凡人,明日登山,一定要心懷對天師恭敬,不可胡言亂語,污了圣尊耳目?!?/p>
眾人點頭稱是。這時,旁邊一張桌子一中年和一少年道人裝扮的起身結賬,中年道人路過壽王時,單手打了個問詢道:“幾位可是明日要登青城山?”
壽王見此人,身高七尺開外,一身白色道袍,星眉朗目,方臉下一縷長髯,頗有道骨仙風。忙站起身躬身施了一禮道:“道友請了,我等確是明日準備拜山。”
中年道人道:“聽你所言,對我祖師極是恭敬,貧道今日送各位一句話,明日走到齊云閣后,務必休息半個時辰再上圣燈亭?!?/p>
壽王聽著一愣,再要細問時,中年道人一笑已轉身離去,回房歇息。
眾人也是不解,議論了一會也沒啥結果,天候不早,明日還要早起,散了酒席回房歇息。
一夜無話,次日天還沒亮,眾人就被韋高叫起,既然還有日出、云海,沒準能看到圣燈,就早些出發。眾人興致很高,當然沒有意見,吩咐店家看好馬匹,定時喂草料,才收拾簡單行囊登山。
天已泛白,山腳下,空氣純凈,一股樹木的清香徐徐飄來,山道上人除了他們這一大群人外,只有三四人,在他們前面的像是山民,即使背著沉重的竹簍,他們也趕不上。收拾利索大家開始慢慢上山時,前面的山民已是看不見人影。
兩側樹木青翠,諸峰環峙,由于天還沒大亮,諸峰黑影倒像是連綿城廓,青城山的城字由此而來。一路走來,山中寂然幽靜,丹梯千階,難怪這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
眾人一路攀爬,說話聲音都小了,生怕打破這山中寂靜,一路美景,低著頭走幾步,一抬頭已是變換,真是奇幻。過了一段七拐八繞的山道,看前面路邊木牌,寫著前方就是齊云閣。
前面的人停下,等后面人上來后,聚在一起,韋高向壽王道:“瑁主人,前面就是齊云閣?!?/p>
壽王看了看四周,依然寂靜,毫無異常,他知道昨晚眾人聽見中年道人的話了,心有疑慮。他自己也沒厘清頭緒,又看看,也沒說話,揮揮手,這回韋高走在了眾人前面,向上沒多遠,到了齊云閣。眾人都是精壯男子,饒是如此,近一個多時辰不停攀爬,到此也是累的呼哧帶喘,汗透衣衫。有人道:“莫不是老道算到我們到此已是筋疲力盡,才說讓我們在此歇息半個時辰?”
壽王沒答話,在閣中一木凳坐下,四下遠眺。他依稀記得一詩人有詩贊此地美景:
紫閣青梯壓翠岑,春情秋思共登臨。
雨嵐供眼橫千掌,星漢垂簾直半尋。
忍別朱欄真俗吏,獨棲珍樹祗仙禽。
當年人事多奇尚,擬托巖扃息寸心。
眾人見他沒有走的意思,都各找木凳坐下歇息,他們前面的山民人早已走的不見蹤跡,倒也沒見到什么異常,后面估計沒有他們腳程快,還沒有人來到近前。半個時辰快到了,爬山時出的汗一落下去,山風一吹,倒還有些涼意,有人歇過來勁兒,已開始活動身體,準備繼續攀登。
壽王覺得,那道人說的誠懇,絕不是調侃眾人,在半個時辰到的時候才從木凳起身,又看看四周,搖搖頭道:“動身吧。”他的話音還沒落地,眾人就覺耳邊隆隆聲響,跟著腳底山搖地動般,忙抬頭看,只見齊云閣往上一點的山道,竟然從上面有巨石滾落,頃刻間山道已被巨石阻隔,更有一些在巨大慣性下,墜落山澗,發出的巨響,在山間回響。
眾人都驚呆了,剛落下去的汗蹭的一下又冒了出來,這要是正好爬在此處,那山道狹窄,一眾人可能無一生還。
壽王呆立,半晌后抹了一把冷汗道:“路斷了,走,快下山,仙道可能還在客棧。”
眾人回過味來,扭頭看看上山的路,搖搖頭跟著壽王急忙往山下客棧趕。上山容易下山難,饒是他們心急,也用了將近兩個時辰才趕回客棧。壽王奔入,他大概記得道人住在那間房,沖上去后,開開一間沒人,連開好幾間,已是人去樓空。
韋高見此,忙召喚客棧小二,拉住問道:“店家,昨晚那住店的仙道呢?”
客棧小二剛才被這一幫沖進來,挨個踹門的嚇壞了,聽韋高一問才知是找昨晚住店的道人,忙道:“你們出門前,他們就已經上路了?!?/p>
韋高心中一驚道:“是上山了嗎?”
客棧小二道:“不是,他們昨晚剛從山上下來,天晚在此住宿,應是回了都江堰?!?/p>
韋高道:“你怎么知道他們回都江堰?”
客棧小二道:“那仙道是都江堰的袁客師,很厲害的,附近人都認得。你們找他干啥?”
韋高撒開手,沒再理他。抬頭欲跟壽王說時,看見壽王在樓梯口站著,估計剛才二人對話,也已聽得明白。
眾人趕忙上樓,收拾行囊,后客棧馬廄中牽出馬,不用壽王吩咐,已是上馬等著壽王發話,就奔都江堰。
壽王上馬,眾人催動馬蹄,一路向都江堰小鎮急奔。三十里路程,轉瞬即到,因一路留意著,確未在途中見到兩個道人,眾人都驚異道人的腳程。進了都江堰小鎮,親隨連忙下馬向鎮上人打探,一聽問袁客師,鎮上人就指向鎮東道:“往前三里,袁家書齋就是?!?/p>
這袁客師在小鎮還真是挺有名氣,隨便問一人就知。眾人策馬來到鎮東,因已近午時,袁家書齋大門緊閉,韋高下馬上前扣門,半晌一個童子才睡眼惺忪的開了門。韋高深施一禮道:“敢問袁大師在家嗎?”
小童看看韋高道:“我家仙師半月前出門,一直未回,說此次要走一兩個月呢?!?/p>
馬上的壽王已經聽到,擺擺手,韋高向小童道了謝,回到壽王身邊,眾人下馬,壽王讓隨從隨便去弄點兒吃的,自己就在袁家書齋旁找個地方坐下,看樣子是要苦等了。
傍晚,太陽西下,這仙道也未見蹤跡。壽王等人在鎮中找了家客棧住下,安排親隨們輪流在袁家書齋守候,一等就等了一周,袁客師依然未露面。
估計人家小童所言不虛,壽王這才回了成都府,后來又多次派人前來打探,竟每次都那么巧,不是有事外出,就是云游,總之,壽王是一直也沒見到大師當面道謝。
青城山,爬到半途,又是沒上去。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