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年夏季,酷暑難當,而且高溫少雨,山東的蝗災又起,比之往年面積大了不少,蝗蟲所過之處,秧苗盡禿。玄宗看到奏表,心急如焚,要知道天下之亂大多是因災變后流民所致。眼下就連長安京畿也有出現蝗災的跡象。
玄宗少有的親自到京畿的田地中視察。問了當地官員治蝗的策略,也問了賑濟災民的情況,末了俯身在田中拿起一只蝗蟲道:“爾食朕百姓的五谷,如同食朕的肺腑啊。”百姓聽聞無不稱道,這么大的蝗災,居然沒有一人反抗朝廷。
其實,玄宗的視察,他所謂的肺腑之言,都為了災民不反,何其的假惺惺,惺惺假個了得。可樣子做了,當然還得做個漂亮。
玄宗回朝立即召集文臣議事。
這些大臣分為兩派。都已退休在京中散居,又被請回來的姚崇為一派,從地理、氣象上講明為何出現蝗災,這是比較科學的。主張各地官員組織民力撲殺焚燒,凡不盡職官員從嚴查辦。
另一派盧懷慎為首,當即站起反對,說蝗災是天降異象,非人力所能左右,撲殺焚燒可能會導致天地陰陽之氣失去調和,引發其他災難。陛下應率領群臣,設壇祭天,虔誠所致,蝗災自滅。這一派基本都是迂腐之人,在災難面前只知道乞求上蒼垂憐,不敢逾越。
蝗災玄宗是親眼看到的,京畿災情還算是輕的,聽說災情重的地方蝗蟲漫山遍野,飛起來遮天蔽日。自己也覺得撲殺是撲殺不凈的,當下有點傾向于盧懷慎一邊。
老邁的姚崇一見心急的站起身來道:“蝗蟲固然是多,但今年不撲殺,成蟲后繁衍,來年會更多。難道咱們就看著明年更大的災情嗎?今年的災情已經有了,不全力撲殺,明年怎辦?看著老百姓連年的顆粒無收嗎?”
姚崇的連著三問,使玄宗連連點頭。命姚崇督辦此事,撲殺蝗蟲,賑濟災民。
其實,盧懷慎的話玄宗也是記在了心里,畢竟他是親眼見過純陽子這樣的活神仙的,設壇祭天一直是他的重要選項。
那邊姚崇,自己老的已經出不了遠門了,仍然挑選了幾位得力大臣,帶著人啟程分赴蝗災各地,督促、組織民力撲殺減災。這邊玄宗就讓盧懷慎親自設壇,準備選良辰吉日祭天。
忙活了一天的玄宗疲憊的回到西宮玉環處,玉環連忙上前親自為玄宗更衣,端茶。
邊為玄宗搖著扇子邊問:“陛下為何如此操勞,有什么難解之事說與臣妾聽聽。”
玄宗便將四地蝗災大起之事簡單的講述一遍,更是愁眉不展。
玉環道:“陛下可寬心,姚老丞相辦事干練,派下去的人必能大大減輕災情。況目前民心尚未受災情影響,陛下真有必要設壇祭天。臣妾愿助一臂之力。”
玉環是有自己的算盤的,她想借設壇祭天一事,進一步鞏固自己在玄宗心中的地位。
玄宗打著哈欠道:“娘子要不說,我都忘了,你也是修真之人,必有什么妙法吧?”
玉環道:“妙法談不上,不過我也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虔誠禱告,必獲上天垂青。使百姓免受災禍。”
玄宗點頭稱是,同時已是疲憊的昏昏欲睡。
盧懷慎領了玄宗的命自是不敢怠慢,三天時間就督促工匠在京畿東郊建起一高十八丈的祭壇。
祭壇建在一小山崗上,面向東方處視野開闊,一覽無遺。因建在山崗上,雖只有十八丈高,但視覺上讓人覺得高聳入天。壇為四角須彌壇,兩層臺式。這壇有講究,據說壇上施法,神佛感應后能放出光明神力,遍照一切世界,所有受苦受難的眾生遇光照觸皆可解脫。
壇上設了條案,供上三具足,足上點燈、燃香,碼放果品美食,供神仙享用。
大唐武周時期,天下興佛禮道,曾造建無數佛殿廟觀,所以此次建壇甚是熟稔迅速。玄宗呢,因為純陽子的緣故更加信奉道教,認為修真之人成仙比修佛之人成佛來的逍遙灑脫,但也并不排斥佛教。所以,這祭壇造成四角須彌壇他沒啥意見。
玉環在西宮也沒閑著,讓貼身婢女到安祿山府上找來了秋先。
她讓秋先向花姑請個方便,在自己焚香禱告時,隨便使個法術,現個身形,就能讓玄宗和滿朝文武大臣、百姓信服,更方便自己日后行事。
秋先領命回了閬苑。
這一天逢甲子日。清晨,玄宗五更便早早起身,沐浴更衣,帶領朝中文武大臣來到祭壇。
玄宗祭拜的是主管蟲魚的八蠟神。祭拜一起,身后百官和圍觀百姓一同跪下,壇上僧眾經聲高誦,法樂響起,好不莊嚴隆重。
可一連兩日,從各地奏表上看,絲毫沒起作用。一直到了第六日,依然如故。
午后回宮歇息的玄宗有些氣餒。
玉環問了情況后道:“相必明日最后一天,必有成效。陛下如愿意,臣妾愿隨駕前往,登壇拜祭。”
玄宗道:“圣壇上原本不讓女眷登臨,不過娘子以前也是修真之身,這個禁忌或許能打破。也好,明日隨朕同往。”
清晨,玉環也早早起身,和玄宗分別沐浴更衣,梳妝整理。玉環穿了一身玄色長袍,頭上玄色紗巾覆面。坐軟轎和玄宗一同來到祭壇。
祭壇上,玄宗插手站立,點燃三支香高舉過頭。朗聲道:“大唐明皇李隆基。今攜貴妃楊氏,虔心向上天禱告。愿借神明之通天法力,剪滅蝗災,助大唐遭受絕收斷糧子民早脫苦海,諸神護佑我大唐,國泰民安。”
禱罷,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還是前幾天那一套,不過是在祭詞中加入了貴妃楊氏幾個字。
玉環隨玄宗行禮罷,站起身來,從袖中掏出一黃素絹,拿起筆來鄭重其事的寫了幾個字,后置頂,默默誦念。念畢雙手將黃素絹置于條案之上。
玄宗低頭看了一眼黃素絹上的字跡,卻是看不明白。正要凝神細看,只見清風一陣吹來,那黃素絹竟迎風飄搖而起,漸漸升入高空。空中一帶著回音的美妙女聲傳來:“我已知悉,不日遂你等心愿。”
驚的玄宗目瞪口呆,片刻間清醒,鄭重叩首下拜。
身后的文武百官和百姓都聽到了,嚇得莫不以頭觸地,不敢抬起。
玉環知道是花姑來助自己了,雖未現身,但已足夠。感激的也是連忙叩頭,心中百感交集,淚灑衣衫。
許是花姑想出了法子,也許是姚崇派出去的人撲殺蝗蟲起了效果,次日再報進宮中的奏表,明顯的災情得到抑制,不出二十天蝗災竟然全然消退。各地民眾紛紛補種秧苗,恢復往日生計。
當日的奇異神跡,早已傳遍宇內,賀表紛至沓來,玄宗著實又風光了一把,特命史官詳細記載史冊。
祭壇上,玄宗對整個過程,比誰都看得明白。回到西宮的玄宗,拉著玉環的手久久不愿放開,對左右道:“朕得貴妃,如得至寶也。”
又問玉環當時黃素絹所寫何字,竟有如此效果。玉環道:“那是臣妾修道時習得,乃是道家所獨有的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見玉環這么說,玄宗就沒再追問符書的內容。想來是只要達到預想效果,請來仙人做法,寫的是什么,就已經不重要了。
玄宗從此對玉環更加愛戀,視宮中其他嬪妃,如若無物。這回真真的是三千寵愛在一身了。
說來也巧,炎炎夏日,這玉環突然想念起家鄉嶺南的荔枝來。這嶺南的荔枝殼薄氣香,鮮嫩多汁,晶瑩剔透。古人有詩贊: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剛把心中所想和玄宗一說,玄宗倒也利索,馬上安排快馬奔去嶺南。天子一言,累死小民啊。這來回幾千里的路程,一路飛馳不知累死多少匹馬,多少人,就為送回長安的荔枝像剛采摘下來的一樣,色味不變。
詩人諷詩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人的酸詩也就罷了,這宮中上下知道玉環想吃荔枝想的厲害,說什么的都有,最后以訛傳訛的說玉環害喜了。別人聽罷倒沒有什么,那梅妃聽到玉環害喜一說,更是顯得孤單無望,自己多年怎樣都懷不上一兒半女,這肥婆偏是命好。心想這回完了,怕是玄宗徹底的將自己忘掉了,整日里孤坐枯立,茫然不知所措。
玄宗看到玉環想吃荔枝,心中思量著她是想家了,愛憐的問玉環:“娘子可是想家了?”
玉環自14歲到長安,還真是多年未回過嶺南,要說想家還真沒有,她無時無刻想的是何時重返天宮,可這些如何能讓玄宗知道。玄宗如此之問,又不能說不想。只好應道:“家中父母壽短早亡,臣妾自小跟隨叔叔度日,現在還真有些想幼時的姐妹,也不知她們現在怎樣了?”說完長嘆一口氣。
玄宗看玉環落寞的神情,一時自己的心境也給帶的不好了。攬過玉環讓她靠在自己懷中道:“娘子自小離家,確是讓人唏噓不已,不過你若想家中姐妹,這有何難。回家鄉一探,也不是不可以。”
玉環見玄宗如此說,心中一動,手撫摸著玄宗的臉道:“我回鄉省親,陛下跟著去嗎?”
玄宗摟緊玉環道:“朕恐怕不能親自前往,眼下雖事事太平,但國中不可一日無主啊。況朕出行,沿途各州道疲于應付,耗費糜巨,實不是件容易之事。”
玉環聽罷,回鄉省親的念頭登時拋到九霄云外,嬌滴滴的道:“那我可舍不得離開陛下那么長時間,我也不去了。”
玄宗道:“你若想見誰,招來一見,豈不簡單,即免舟車勞頓,又解鄉情之苦。”
玉環抬起臉高興道:“陛下這主意真好,我只想讓我大姐、三姐和八姐來長安。她三人與臣妾幼時玩伴甚好,眼下很是想念。”
玄宗見玉環笑了,心里也寬心的很,笑道:“這就簡單了,朕還真不想讓你遠行嶺南。”
說吧即召進高力士,這事就交給他去辦了。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