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部軍備形同虛設,邊境西域又一次燃起烽火。
前文書說過,石國太子遠恩在石國被滅后,僥幸逃脫,滅族的仇恨他焉能忘懷,一口氣跑到黑衣大食國境內(nèi),搬討救兵,欲一血前恥。
黑衣大食國,是新興的信奉***教什葉派的阿拔斯帝國,王都就在今伊拉克的巴格達,被大唐帝國稱為黑衣大食國。開元年間,哈希姆家族開始崛起,在巧妙的征服、說服、聯(lián)姻等一系列動作下,與伊拉克的阿拉伯人,***教的什葉派及呼羅珊的波斯人結成聯(lián)盟,擊敗倭馬亞王朝(被大唐帝國稱為白衣大食國)后,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躍成為大唐帝國在中亞的強勁對手。
石國太子遠恩為什么舍了吐蕃不求,而去求黑衣大食國呢?
原來連云堡一戰(zhàn)后,吐蕃攝于唐帝國的強大,主動退兵到羌塘高原以南,又因唐帝國主動聯(lián)姻,將金城公主遠嫁吐蕃贊普和親,兩國出現(xiàn)了一段短暫的和平,尚能和睦相處。也因為吐蕃地處高原,大面積國土都堅冰凍土之下,除了牦牛羚羊等原始靈獸能在此繁衍外,大部分土地并不適合人類生存,唐帝國不僅是無力征戰(zhàn)更是對此貧瘠土地半點沒有興趣。雙方罷兵,百姓往來貿(mào)易是雙方當時都愿意看到的局面,雖說小的征戰(zhàn)在河西吐谷渾一帶還時有發(fā)生,但總體上算是安寧。石國太子遠恩看到吐蕃現(xiàn)在的情景,情知他們不會參與到他的家仇之中,只得求黑衣大食國。
黑衣大食國不同,突厥常年在這一代征戰(zhàn),還曾有過對大食短暫的占領,同為突厥分支的石國多少和他們有一些文化相通。黑衣大食國崛起后,成了一個控制疆域大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這可是曾經(jīng)的波斯人、亞述人和羅馬人想都不敢想的遼闊疆土。石國太子遠恩認為,只要他們愿意出兵,尚能與強大的大唐帝國一較高下。
而且,在他提出請求之前,當時的阿拔斯帝國在東方的最高長官哈賈吉。本。優(yōu)素福對他手下的兩個大將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就曾允諾過:誰首先踏上大唐帝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大唐帝國的長官。
兩個大將都垂涎唐朝的富庶,于是前者統(tǒng)兵征戰(zhàn)過程中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qū),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qū),但兩次越境對大唐帝國試探著用兵,都是慘敗,前面戰(zhàn)役中兩員戰(zhàn)將威風八面,可誰都沒能踏上大唐帝國的國土半步。
兩次戰(zhàn)敗也讓哈賈吉。本。優(yōu)素福頗為不甘心,相比他的同袍在歐洲的節(jié)節(jié)勝利,激起他與大唐爭奪中亞的控制權好勝心,一直積蓄力量準備再次對決,一度視擊敗大唐鐵軍為自己此生的最高榮譽。至于石國太子遠恩的請求,本就是多余,沒有他的請求,黑衣大食和大唐兩國在突厥游牧部落敗亡后,都想將自己的勢力填充進去,所以終有一戰(zhàn)。
大唐帝國要在中亞樹立霸權就必須擊敗黑衣大食,而黑衣大食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潰大唐帝國,這條絲綢之路上涌動的滾滾財富,讓兩個歷史上最強大帝國之間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封常青現(xiàn)在負責著安西四鎮(zhèn)的除作戰(zhàn),用兵以外的一切后勤事務,包括往來絲綢之路商業(yè)貿(mào)易,他自己的商隊當中每次都有專門負責沿途收集情報的斥候。商隊遠至波斯,黑衣大食近幾年突飛猛進的擴張他當然知道,石國太子遠恩到黑衣大食求援兵的事,優(yōu)素福秣馬厲兵準備進攻大唐安西四鎮(zhèn),被他探得一清二楚。
情報一報給高仙芝,讓自認為是大唐在中亞總督的他甚是惱火,前兩次黑衣大食越境攻擊,都沒用他親自出馬,就賞了對方兩次慘敗,他還真沒把對方當盤菜。
要知道高原作戰(zhàn),現(xiàn)在的高仙芝已是駕輕就熟,鋒矢陣經(jīng)過實際戰(zhàn)爭的磨練也越發(fā)用的得心應手,而且總結經(jīng)驗后又有了發(fā)展。
他把一個作戰(zhàn)兵團配備了兩萬人,步兵一萬二,輕騎兵六千人,輜重兵兩千人。當然步兵也是人人配有馬匹,只是作戰(zhàn)時才下馬列陣。步兵中兩千人是陌刀手,其余全是弩弓射手。
與上一次攻打連云堡不一樣,這時的陌刀手也在背上交叉背上了曾經(jīng)棄用的短弓、短槍,更是配上長盾,用于兩軍初接觸時防御對方箭弩,沖鋒時才丟棄,輕裝廝殺。當然也有力大之勇士,并不輕易丟棄長盾的,視戰(zhàn)場情況,高仙芝給了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
弩弓射手的弓弩配備率達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兩件以上的武器,斷柄重刀更是人手一把。由于在陌刀手身后布陣,大多出了對方箭弩的射程,故并不配盾防護。
而騎兵方面,高仙芝也做了重大改變。他的兵面對的大部分是游牧民族,縱馬疾馳時重騎兵根本派不上用場,尤其重騎兵都是重甲防護,別說打仗,高原上行軍都困難重重,上一次重騎兵過蔥嶺途中,馬匹的重甲幾乎丟的沿途遍地都是。內(nèi)地兩軍交戰(zhàn)中百試不爽的重騎兵突擊,被他完全棄用。
所以他的輕騎兵,馬匹只在胸前和臉部用了少量鎧甲,士兵倒是用鎧甲防護的嚴嚴實實,只是裙甲和膀甲短小,馬鐙也研制的長短便于調(diào)節(jié),短時便于交戰(zhàn)時在馬上舞刀弄槍,平時行軍就長些讓騎乘更加舒適。騎兵每人身背長槍一條,配圓盾一面,長短唐重刀、橫刀各一把,戰(zhàn)備相當完善!
這種輕騎兵步兵全部上馬奔襲作戰(zhàn)的完美創(chuàng)新戰(zhàn)法,使高仙芝這支部隊有了歷史上最強大的“反騎兵軍團”的威力。
封常青的情報中說了,黑衣大食在錫爾河、阿姆河一帶屯集了約二十萬大軍,正在操演準備。而高仙芝整個安西四鎮(zhèn)的兵力加上也不過八萬,你還不能因為一場戰(zhàn)役傾巢出戰(zhàn),四鎮(zhèn)加上一些要塞必是要留下守軍。所以眼下高仙芝能帶走的只有兩個兵團四萬兵馬。四萬對二十萬,就說你的兵將驍勇善戰(zhàn),高仙芝也沒有勝利的把握,所以他立馬上書玄宗,請求調(diào)撥善戰(zhàn)部族,準備迎戰(zhàn)。
玄宗這時候可是沒時間操心這事,尤其前兩次黑衣大食試探性攻擊均被擊敗,他更是對黑衣大食不放在心上了。看到高仙芝請求調(diào)兵的公文,輕描淡寫的看看就扔給了兵部尚書韋見素。韋見素哪知道黑衣大食現(xiàn)在的實力,認為這次不過又是和前兩次一樣,不經(jīng)打,一戰(zhàn)就能擊潰。但四萬對人家二十萬,這樣兵力相比確是懸殊太大,尤其是高原作戰(zhàn),調(diào)內(nèi)地兵去半點起不到作用,于是派出快馬分別奔去葛邏祿部和拔汗那部,問問他們分別能出多少兵馳援高仙芝。
韋見素的調(diào)兵其實還是很有針對性的。拔汗那部近幾年被吐蕃、大食異國攻打,都是大唐發(fā)兵支援才保得部族平安,阿悉爛達可汗剛助大唐平定了突騎施可汗吐火仙,被冊封為奉化王。唐改其國號寧遠,嫁義和公主于此。而且他們部族活動的區(qū)域就在伊犁河河谷附近,對那一帶地形是相當熟悉,如果他們能就地組織個三五萬兵將支援高仙芝,勝算應能加兩成。
葛邏祿部是個最大變數(shù),這是一個操突厥語的游牧部落,原是鐵勒人諸部之一,部族有三姓,一謀落,一婆匐;一踏實力,故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首領號葉護,故又號稱三姓葉護。
最早游牧于阿爾泰山南部,即新疆北部的草原,七世紀中葉遷徙至伊犁河河谷與費爾干納盆地,蘇坎特、白水胡城、怛羅斯成為了他們的活動中心。當時,漠北、西域的形勢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鶻汗國,大唐助葛邏祿部大敗回鶻汗國使其滅亡,接近三分之一的部眾和葛邏祿人融合,葛邏祿部也對大唐俯首稱臣。
維吾爾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漢朝降匈奴的將領李陵的后人。李陵,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被漢武帝認為是投降后,滅了他在中原的家族,李陵只得娶了匈奴的公主為妻,再也回不到中原,后來發(fā)展成一個大部族,到現(xiàn)在更是成為吉爾吉斯坦國。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南是吐蕃人,西南是入居中亞的阿拉伯人,他們之間有戰(zhàn)爭也有經(jīng)濟和文化交往。
葛邏祿部最大的變數(shù)就在此,因為他們和伊犁河河谷流域甚至錫爾河各部族多有經(jīng)濟和文化交往,韋見素是真不知道他們相互之間有什么妥協(xié)和交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以他們對費爾干納盆地、伊犁河河谷、怛羅斯的熟悉,倒也是最佳選擇。
葛邏祿部如果也派個三五萬兵將馳援高仙芝,多了能有十四萬之眾,少了也能有十萬眾,韋見素以為,黑衣大食對外宣稱二十萬,估計也是謊稱不是實數(shù),以高仙芝的用兵和作戰(zhàn)能力就是真少個幾萬人也足可以御敵了。
果不其然,派出快馬回報,二部均表示會率部出戰(zhàn),力助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fā),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