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末前難得的這三天半的假期里,除了提前放縱了屬于暑假的散漫,也不可避免的卷起青春期的叛逆,與家人發生爭執。
畢瑤是,古樂是,潘易是,耳冬是。
幾乎每個人都是。
而所有的爭吵的根源都是源于生活瑣事。
耳冬隨意的套了件外套,出門找荃蓓尋安慰;潘易摔著自己房間的門,戴上耳機繼續打著游戲;古樂關起房門,縮進被窩,扣著被角偷偷流淚;畢瑤這一次沒有像往常一樣,跑回房間鎖上門,而是和耳冬一樣,套了件外套出了門。
……
“模塊”部分結束的下午,所有的高三學子正式開始了這個盛夏的狂歡。而所有的高一高二學生返校。
課代表忙著收作業,好學生忙著交作業,剩下的人忙著抄作業。
返校日的初夏午后,就這樣慌亂而急匆的走過。
……
“偷咪咪的在看什么呢?”用酸奶代替晚飯的古樂走進教室,就瞄叫耳冬的腦袋已經埋到了桌底板下去了。
耳冬抬頭一看是古樂,又低下了頭,“等一下。”
古樂就真的站在耳冬位置前,吸溜著酸奶,等了一下。
“嘿嘿嘿…”再次抬起頭的耳冬,笑得燦爛又奸詐。遞出了桌底板下的秘密。
“耳冬的小秘密”已經被歸置原位,古樂接過的是一個手掌般大小的信封。
信封里面是一張小小的明信片。
明信片上寫著三句話:
如果,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那么,我愿意,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
放肆自己,放空未來。
“這不是…《盛夏光年》里的詞么?”古樂把卡裝回信封,擱在耳冬的桌子上。
似懂非懂,需要解答。
“嗯。”
“我之前和她聊天的時候,跟她說過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然后,她去聽了這首歌,也去看了電影。”
歌曲《盛夏光年》,電影《盛夏光年》。
當耳冬說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古樂的腦海里,不由自主的就響起了旋律,浮現出畫面。
盛夏熾熱,看似漫長卻總是一晃而過。想要透過指縫抓去一絲陽光,才發現,它就是蒙太奇籠罩著夏天和成長。
我們喧鬧,放肆,掙扎,迷茫,最后走向前。
“我說,電影和我很像?”
“像誰?”
“電影。”
“哈?”古樂似懂非懂。
耳冬沒有進一步解釋,古樂也沒有進一步追尋答案。
“所以,荃蓓聽完歌,看完電影,就給你寫了這張卡片?還有…你那個7喜抱枕送出去了沒?”從耳冬說要把那個7喜抱枕當作生日禮物送人開始,古樂就一直惦記著事情的后續發展。
“才不是…”耳冬說,“昨天我們倆一起吃的中飯,她朋友給她開了個包廂過生日,我們一起過去的。”
“吃完飯的時候,我把抱枕給她的。”
“她什么反應?”古樂想,正常人收到的話,應該會懵一下。
“懵了一下。”
“我就知道啊哈哈哈哈!”古樂活生生的把自己笑出了眼淚,還不忘問,“后來呢?”
面對古樂的反應,耳冬倒是顯得很淡定,看著古樂的樣子就和看著一個缺根筋的小孩沒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