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臨近十二月底,大家沒有因為愈發的臨近期末考試而有任何焦慮的表現,相反,多的是嘻嘻哈哈的大笑,是和對即將來臨的元旦小假期和寒假的美好愿景和計劃。
當然,在這之前,得先把不屬于自家的“平安夜”和“圣誕節”給過了。
2011年的圣誕節和平安夜分別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剛好送完蘋果回家過平安夜,買完禮物返校接著送圣誕節禮物。
平安夜同學朋友之間互贈蘋果是校園里不成文的約定,那一天收到的蘋果數量的多少反應著你是否在學校里吃的開。而圣誕節送禮物一般發生在各種小情侶或者已經成為了好閨蜜的人身上。
從耳冬在平安夜這一天起床開始,收蘋果的動作就沒有停下來過。到中午,她的蘋果總數已經不是用數量來計算,在耳冬的位子邊上,放著一個購物袋,青蘋果,紅蘋果,普通蘋果,大小各異,已經堆成了山。
古月洗了三個媽媽昨晚上剛買的紅富士,遞早飯的時候,分給了耳冬,日辰和單典。
她的不收外賣費的早餐外賣小妹的顧客已經從一位,漲成了三位,最多達到過八位。因為處境幾分尷尬的她,還沒有學會怎么去拒絕一些人對她的請求。
耳冬讓她們仨兒自己在那個裝滿了“平安果”的購物袋里,一人一個,自己隨便挑。
三個人很不客氣的挑了三個蛇果。
吃多了日常的紅富士,偶爾也需要換一換貴的。
“耳冬,我這個誰送給你的?”
“我不記得了...都是仰慕者。”
認識的,不認識的,同年級的,不同年級的,風茂的,勤勉的,今日集聚高二十四班門口。可謂是“真校草”都沒有這個待遇。
“......”雖然耳冬說的是事實,三個人同時啃著從耳冬那兒‘精心挑選’的蛇果,還是翻起了大白眼。
“我覺得你的那些愛慕者...從小賣部買的這個十二塊錢一個,還沒有我手掌心大的蛇果,還不如小賣部里賣三塊錢一個的普通蘋果好吃。”說著,日辰從嘴里吐出一口蘋果皮到手心,然后擱到在桌子上的紙巾上,“你看看你這蘋果皮厚得...跟果膠一樣,咬都咬不斷,而且...好粉啊這蘋果。”
“那你還吃的那么歡?”耳冬看著殘留在日辰手上的半個蘋果。
“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知不知道!作業可以不寫,糧食不能浪費!”
“那果皮你可以選擇吞下去啊...啊哈哈哈哈...不要浪費!”
“我專門留給你的不是~”
“我可不想命喪平安夜。”
“日辰..”單典在日辰背后推了推,“讓我咬一口你的蘋果。”
“吶...”我吃你的,我吃我的,這一種似乎只能夠發生在小時候的友情中的行為方式,在女生友情中,到銀發滿頭,都仍繼續上演著。
“我這個是脆的,你要不要?”
“你的這個不是粉的?”
一個遞過去,一個伸過來。行為語言同時發生。
“嗯...”
“嘎嘣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