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一群美婢的服侍下,袁紹正在穿戴衣冠。
在穿戴的時候,袁紹雖然如同木偶一般,任由美婢們擺布,但時不時,不老實會伸出的雙手。
袁紹此舉,并未惹得美婢們嫌棄,甚至有些大膽的美婢,會主動挺起胸膛,解開上衣。
在她們看來,能得主人們的寵幸,是她們莫大的榮幸。
故而在整個穿戴過程中,美婢們嬌羞聲此起彼伏,延綿不止。
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穿戴好了之后更是顯得儀表堂堂,他看著銅鏡中的自己,滿意的點了點頭。
回想起這些日子雒陽城內發生的事情,袁紹的臉上不由的興奮起來,因為雒陽城內這些日子發生大事情,都在袁紹暗中謀劃之內。
昔日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政愈演愈烈,士族黨人深受迫害,袁紹對宦官閹人深惡痛絕,由此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
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士族黨人,幫助黨人避難,并且與這些受迫害的士族黨人合謀對抗宦官閹人。
黃巾起義爆發以后,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將軍何進的辟召,名義上為朝廷效力。
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對袁紹非常信任,如今袁紹已為大將軍何進的心腹,袁紹為何進出謀劃策,是有意借何進外戚之力除掉宦官閹人。
但是袁紹的野心不僅僅在于此。袁紹所圖者并非僅僅是官宦閹人,何進等外戚勢力亦是袁紹的目標之一。
如今雒陽的局勢,雖然表面上是何進代表的外戚勢力與張讓等官宦勢力之間的爭權奪利,實際上卻是外戚,宦官,士族黨人三方之間的博弈。
外戚,士族黨人都有一個共同敵人,便是官宦,士族黨人甘愿隱于幕后,投靠大將軍何進的外戚勢力,便是想消滅官宦閹人。
然消滅了官宦閹人之后,讓大將軍何進的外戚勢力一家獨大,這也不是士族黨人,尤其是袁紹所愿意看到的事情。
讓大將軍何進與張讓等閹人相斗,兩敗俱傷,甚至同歸于盡,這才是袁紹目標的。
消滅宦官勢力,撇開外戚勢力,讓士族黨人獨掌朝廷大權,這便是他們這些世家黨人的最終目的。
但是這并不是袁紹的最終目的。
袁紹出身于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但是袁紹庶出出身,雖然過繼于袁成一房。甚得袁逢、袁隗等老一輩的喜愛,但終被家族內像袁術等嫡系子弟所瞧不起。
故而袁紹欲奮發圖強,要干一番大事業來證明自己。
而恰逢漢室昏庸,以致于天下困苦,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黃巾之亂的爆發。
黃巾之亂最終的結果導致各地擁兵自守,甚至割據一方。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漢失其德,吾袁紹名門之后,當如昔日漢高祖一般,取而代之!”袁紹見天下大亂,亦是生出狼子野心。
然漢室之威仍在,漢室施恩四百年,天下感恩戴德之人多矣,袁紹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為,行謀逆之舉。
袁紹熟讀史書,故而袁紹欲效仿春秋齊國田氏一般,韜光養晦,得民心,攢聲望,尋求取而代之的良機。
由史而知今,昔日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雖然平王東遷,周朝得以延續,然周天子失去了威望,以至于諸侯開始攻伐不斷。
“若是讓漢室如同周朝一般威望盡喪,吾欲取而代之,不是容易許多?”袁紹當即聯想到,便開始暗中策劃起來。
而這個時候,并州牧董卓暗中派人接觸袁紹,這人便是賈詡。
袁紹知道董卓駐軍河東,便是為了觀望雒陽局勢,想乘著雒陽局勢混亂,進軍雒陽,渾水摸魚。
董卓狼子野心,袁紹心知肚明,然若是董卓這樣的外藩入京,其手下士兵皆是沒見過世面的西涼蠻子,定然會受到雒陽繁華的誘惑,受不住約束,必然會讓雒陽大亂。
若雒陽京師大亂,不正是讓漢室威望盡失嗎?這不正是袁紹想要看到的結果嗎?
而且若是董卓的屬下胡作非為,以致于雒陽民怨沸騰,若這個時候袁紹能興兵驅逐董卓的西涼兵馬,正好能盡取雒陽民心,那個時候袁紹的威望在朝中亦是無二。
董卓兵微將寡,袁紹掌握的西圓軍乃是董卓的數倍,袁紹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何愁到時候不能將董卓及其部眾驅逐出雒陽?
“到時候,吾或為霍光,或為王莽,亦只在吾一念之間。”袁紹心中設想道。
袁紹和董卓雖然各懷鬼胎,卻當即一拍即合,聯盟起來。
故而漢靈帝駕崩之后,乘著新帝繼位,漢室衰微的時候,袁紹便按照計劃鼓動大將軍何進與張讓等宦官相斗。
大將軍何進與張讓等宦官相斗,導致雒陽局勢緊張,但是何進終歸顧忌到和何太后的兄妹之情,在沒有何太后允許下,并沒有對張讓等宦官動手。
袁紹跟隨大將軍何進多年,自然知曉何進的性格,于是袁紹繼續鼓動大將軍何進,賈詡亦在暗中謀劃。
袁紹等人一系列的動作終有“成果”,如今大將軍何進與張讓等宦官勢同水火,不死不休,大將軍何進與何太后亦是生出了間隙,難以彌合。
這正是袁紹等人想要看到的結果,大將軍何進如今對何太后心存不滿,若這個時候袁紹向何進進言招外藩入京,聲勢浩大,威逼漢室盡除宦官,只要言之鑿鑿,大將軍何進必然會接受。
招外藩入京,定然能嚇得張讓等宦官膽寒,但同時也是打草驚蛇之舉。
“狗急了會跳墻,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張讓這些閹人被逼到絕境之中,難免會不顧后果的做出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來。”袁紹心中不由的笑道。
即使到時候張讓等人沒有機會,袁紹亦會想辦法幫著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反擊大將軍何進。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