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和傳說的一樣!”呂布暗笑三分,看著說話的人相貌英俊,按照歷史記載剛剛上臺的司馬孚生于180年,司馬懿生于179年,而楊修則是生于175年,那么按照現在190年來算的話司馬孚應該今年剛滿10歲,司馬懿11歲。而楊修也不過15歲。
可是從三人的容貌和體型來看應該都是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或許是他穿越的這個時間發生了一些紊亂,又或者歷史的記載上有些出入吧。
“怎么是我先說的呢?”呂布假意推辭道:“明明是公子你先說的,還是公子先請。”
“這個.....”司馬懿看呂布不接招,兩步當做三步走,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到了呂布的跟前,“公子,臺上的司馬孚是我弟弟,如果我上臺去辯,即便贏了,以楊修高傲的性子也肯定以為我是為了幫舍弟出頭,恐有不服,但是如若是公子上前,以公子之才,楊修斷然會心悅臣服。”
“好一張巧舌如簧。”呂布忽然間不在謙讓,不過那原本收斂的眸子是隨之透著一股鋒芒,“既然仲達有心試探,那在下就當仍不不讓了。”
言罷呂布走上臺前,一時間引得周圍的人一陣驚嘆。
“這人......好生魁梧。”
“中原人應該沒有這種身材的人吧?莫不是胡人?”
“看樣貌好像不像,也有可能是涼州和并州人士,那邊的人靠近漠北,倒是見過一些人生得那么高大的,只不過好像也沒有他這般雄壯。”
“剛剛站在臺下面的時候還沒注意。”司馬懿看著呂布的虎軀不停的眨眨眼,對呂布身邊的貂蟬道,“你這朋友生得好生了得,恐有萬夫不當之勇吧。”
“這萬夫不當之勇用來形容虎牢關外溫酒斬了華雄的關羽尚可。”貂蟬嘴角微微上揚,“但是如若用來形容他,則有些顯得太過于膚淺了。”
“公子之言,莫非......”司馬懿反應很快,立馬就想到了呂布的身上。
“是與不是公子一看便知。”貂蟬沒有回答司馬懿的話,因為在她的心里此刻也是泛起了波瀾,因為世人都知道呂布神勇無敵,就算呂布在她身前表現出敏銳的遠見卓識已經讓她刮目相看,但是她在呂布走上高臺的那一刻還是有著一些其他的期待。
她期待著她朝思暮想的呂奉先能帶給她更大的驚喜,更大的驚訝。
“在下并不想說楊公子有誤。”
呂布走上高臺,先向蔡邕、和女扮男裝的蔡文姬行了一禮,然后又和楊修相互行了一禮,“不過在下以為,司馬遷把咸有一德和尹誥混為一談已是不妥,鄭玄以尹誥的丟失便斷定咸有一德的丟失就更顯草率。”
“這位公子,既然你上了這個高臺就應該把你的學識見解大聲的說出來。”楊修針尖對麥芒道:“在下與公子以此公正一論,也免得旁人說我以主持之勢欺壓于你。”
“楊公子稍安勿躁。”呂布見到楊修步步緊逼,主動退了一步,“我這次上得此臺并非想和楊公子爭執,只不過這每個人讀書有每個讀書的方式和方法,一千個讀過論語、孟子、禮記亦或是六韜、三略之書的人,會有一千種看法和見識。”
“噢,原來是打算來教我們怎么讀書來了!”楊修冷笑了兩聲,“那我且問你,究竟是讀了何等奇書,才敢斷定司馬遷和鄭玄錯了?”
“在下才疏學淺。”呂布以退為進道:“司馬遷與鄭玄二公皆為圣賢,但是難道這圣賢就不會犯錯了嗎?咸有一德文章是說,天命無償,為君者應當經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得便會失去君位。”
“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義,也是編撰尚書之主旨,這是其一。”
“符合春秋大義未必就是尚書原作,趨炎附會也并非治學之法。”楊修搶先道:“這位公子雖然廣求學識之心固然不錯,但治學乃是厚積薄發之事,縱然你不能博聞強記有所開創,也莫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多謝楊公子指教。”呂布又道:“在下以為,當此亂世,文章書簡已遺失大半,我輩治學就是要從殘章斷簡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賢之精神,下利國民之策略,絕不是斷章摘句,相互爭斗。”
“這篇文章上可規勸君王,下可教導庶民,就應當流傳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說是做無用之功呢?學識之對錯不僅僅在乎于文字,更關乎于每個讀書人的態度。”
“好!!!”高臺之上蔡邕第一個鼓了掌,跟在蔡邕之后的是他旁邊的蔡文姬,然后是高臺之下的殷殷學子。
“說得太對了!”蔡文姬看了難得高興的蔡邕一眼,心中暗暗記下了呂布的模樣。
“這人......”司馬在高臺之下一陣嘀咕,“怎么把我想說的話都給說了。”
“溫侯果然令人驚喜。”貂蟬微微一笑,看著呂布以學識見解博得一片掌聲,甚至蔡邕都為他鼓掌喝彩,這讓她心里不禁翻起來驚濤駭浪。
這種學識,這種見解,如果要是還有人在她面前說呂布勇武有余,文治不足,她肯定會上去就是兩個巴掌。
“溫...你剛剛叫他溫侯?”站在貂蟬身邊的司馬懿反應過來嚇得臉色發青。
“不然呢?”貂蟬抿嘴一笑,眼里全是愛慕之意。
“這位公子。”掌聲起此彼伏,高臺上下的騷動足足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才是安靜下來。
“楊公子還有什么指教?”呂布謙和的拱了拱手,以示對他主持一職的尊重。
“你此來到底是為別人還是為你自己?你剛剛說的一番話雖然高談闊論有些獨特的見解,但是如若你拿不出自己的詩文,就還請下去,莫要耽擱了其他學子的時間。”
“好一招顧左右而言他。”呂布撇了自作聰明的楊修一眼,走到蔡邕的跟前頷首,“老師,能不能借筆一用?”
“公子自取!”蔡邕看得心里明白,捋著胡須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