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陸哲覺得自己的年齡和勞力,應該是被分去畜牧養殖小組,但是在五莊觀的人一致要求下,陸哲還是被分到了后勤小組,光榮的成為了五莊觀食堂的一名炊事員。
“五莊觀公社處于左華山的腹地,以鎮元子大仙的居所為名,自然可以想象它的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農歷二月初五,龍抬頭過后的第三天,凌晨四點,初春的清晨雖然很寒冷,但是五莊觀公社食堂負責人大廚,百花宗的宗主——陸哲便早就已經起床,和村里的婦女們一起,準備為村里春耕的人們,做出一頓熱量豐沛的早餐。”
寅時中,也正是凌晨四點的時候,天還很黑,凍得哆哆嗦嗦的陸哲舉著火把,腦子里閃過的是全是《舌尖上的中國》的配音,一邊傻笑著,一邊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村口祠堂前的空地走去。
這些人也起來得太早了,陸哲一邊走一邊抱怨,古人都早睡早起,平日里一般早上五六點就起了,現在是春耕,村里人起得更早,此時不過剛剛過四點,村里人應該就在半個小時后陸續起床出門。而深知早餐對于一天的勞作究竟有多重要的陸哲,自然要更早起床,為村人準備早餐。
等到陸哲一邊抱怨著一邊趕到祠堂前的時候,鄧鬼氏等幾個婦人已經到了一會兒了,正開始驅趕著母牛慢慢拉磨了。
黃豆是昨夜就泡好的,正在母牛緩慢的腳步里,變成了雪白的豆漿。
說道正在拉磨的母牛,這也是陸哲的失誤,因為后世那個物質豐富年代的關系,陸哲跟很多人一樣,以為奶牛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產奶的,所以才找木氏要了些母牛。結果,等母牛送到了,陸哲才傻了眼,原來并不是所有牛吃的是草就能產奶的,還是需要懷孕才可以的。
事實上,后世通過雜交,選種,一代代培育出來的奶牛,也是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奶牛在產下小牛以后才開始分泌乳汁,生產后的40到60天達到產奶量高峰。之后產奶量會逐漸下降,大約305天就會停止分泌乳汁,進入干奶待產期。只是它們分泌的乳汁要遠遠大于牛犢需要的量而已。
而現在,在耕牛數量夠的情況下,這些母牛也無法用來耕地,還要白白耗費草料,要知道,在陸哲回來之前,這些牛每天吃的草料,都是全村老少齊上山,辛辛苦苦挖來的。
所以陸哲很自責。
等到過段時間弄個突厥奴隸過來,給村里養牛吧。陸哲一邊往鍋里倒著磨好的生豆漿,腦袋中突然出現了這個念頭,隨即自己都被嚇了一跳。
自己怎么能容忍自己去奴役他人呢?自己是不是受大唐影響太深了,開始想要奴隸了,大唐真可怕鴨。然而更可怕的是,隨即他又釋然了,想著不過是些突厥人而已,奴役了就奴役了,自己還不知道多久才能過上仆僮成群的狗大戶日子呢,現在想還早了。
陸哲一邊攪拌著鍋里的豆漿,一邊帶著麻布做的口罩和手套。這是他要求的,炊事人員必須要保持衛生,影劉氏和鄧鬼氏雖然不懂,但是依然很認真的執行了。
豆漿是每個村里人早上必須喝的,這也是陸哲規定的,大豆中的蛋白質是身體素質一般的山里人所急需的,而且村里人也很習慣,不過有一點不好,雖然他已經教過村里的女人怎么煮了,自己走之前也有村人煮來喝。但是村里人還是固執的認為,豆漿還是他煮的最好。所以,等到他回來了之后,村里人都愿意喝他煮的豆漿。
早餐是豆渣魚肉餅。用新鮮的魚肉,剁碎之后混入豆渣中,加入蔥姜末去腥,再加入野菜,只用少許鹽,用豬油煎了,就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的豆渣餅。
魚肉受熱收縮,里面的油脂和脂肪酸被徹底釋放出來,而豬油的香味很容易調起魚肉的鮮味,豆渣在煎炸的過程中,自身的油脂也被慢慢誘發出來,吸滿了油脂,干澀的口感變得豐潤起來。要知道,大豆可是可以榨出油的,再加上新鮮野菜的香味只,需要點點鹽,春天里鮮魚的味道,新鮮野菜的清香,豬油的葷香,在小小的魚肉豆渣餅中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出1+1+1>3的效果,足以給即將勞作一天的農人們,提供足夠他們高強度勞作的熱量和只有在初春的五莊觀才能吃到的美味。
(這道菜不是鶴杜撰,鶴認識一個廣西的朋友,他們那邊就用魚肉豬肉豆腐煎餅,鶴只不過把豆腐換成豆渣了而已,其實差不多)。
現在的祠堂前,已經不是當時空地的模樣,而是在空地的西南方,大灶和石磨的周圍,陸哲等人搭了個簡易的竹棚子,里面放了幾章陸哲設計的高腳桌和高腳凳,此時陸哲正在煎餅子,影劉氏正在給每張桌上的竹杯里倒豆漿,說是竹杯,不過就是一節削平的竹筒而已,雖然很簡陋,但是裝豆漿已經沒有問題了。
天剛蒙蒙亮,村里就有人過來吃飯了,不到一刻鐘,小小的食堂中已經坐滿了人。個個面含期待地看著作為服務員的鄧鬼氏和影劉氏。
一杯豆漿,兩個豆渣餅,雖然里面的肉和豬油的含量少得可憐,但是村人們還是吃的很是滿意,對于陸哲的手藝贊不絕口。
因為要早起做工,所以壯年們和半大少年們才會先過來吃,然后老人和小孩們的用餐時間過來,這也是因為春耕時期,要跟老天爺搶時間,若是平時,打死他們也不敢在自家老人前面先吃。
等到太陽升高,村民們陸續吃完飯后,陸哲和鄧鬼氏以及幫忙的影劉氏才匆匆吃過早飯,把洗碗的事情交給兩位嬸子,陸哲就要急急忙忙地去找那些小豆丁們。
村里的孩子負責飼養蚯蚓和喂養雞鴨,因為是這些雞鴨還是小雛,陸哲不得不多精心些,還要指導這些拖著鼻涕的小孩子如何飼弄蚯蚓和雞鴨。
而且,這個時候,還是陸哲給全村小孩子掃盲的時候,吸取了蘊娘的教訓,陸哲先從兒歌教起,然后通過自然引發他們的興趣,比如觀察雞毛為什么下落的比石頭慢,或者是教他們數雞鴨,慢慢引入到數的加減和乘除法。
總之一句話,從實踐出發,慢慢地讓村里的小孩子能夠啟蒙。
等到陸哲應付完這群小豆丁,就差不多巳時了,后世上午十點十一點的樣子,陸哲又匆匆趕回食堂,開始準備午飯。
午飯很扎實,一般都是扎扎實實地黍米飯,配合干蘑菇炒的春筍,還有當天村里各家的魚籠捕到的魚做的魚湯,魚肉早上用了些,剩下的魚骨魚肉魚頭,就被用來熬制魚湯。
因為此時河流已經慢慢破冰,冬眠的魚都開始浮上水面了,五莊觀的人又開始下魚籠,所以漁獲還是不缺的。不過還好,莊里的人都懂得抓大放小,陸哲覺得很滿意。
另外,還要感謝這個時代精鹽和粗鹽的驚人的價格差,讓五莊觀的鹽已經不缺,所以說午餐的話,陸哲他們都可以多放些鹽,補充村人流失的電解質。
午餐做好之后,影劉氏和陸哲將其用手推車送到田間,其余的人在村里吃。吃過午飯之后,陸哲就要去把今天的糞便倒入自家的糞池中。
這是全天里,陸哲最不愿意干的活,不過沒有辦法,自己要用這個肥田。陸哲只好忍著惡心去做了。
村人因為陸哲的原因,都開始用恭桶,而且也養成了早起倒馬桶的習慣,但是那些牲畜沒有這么良好的習慣,于是,陸哲就要帶著自制的口罩和掃把木鏟等工具,去把牛圈的糞便給鏟到木桶里,順便清掃牛圈。哦,順便說一句,自從陸哲提出自己的春耕計劃以來,村里就給牛們修建了牛圈,而且還分公牛圈和母牛圈。
這個時候就是陸哲與村里半大小子們,例如林狗組合聊天打屁的時光,陸哲會用自己那點少得可憐的畜牧業知識和衛生防疫知識,教導他們養牛,不過更多的時間是少年們在一起漫無目的地聊閑天。
雖然少年們偶爾也愿意幫陸哲鏟糞,但是只限于當天糞便特別多的情況,不是他們不夠意思,而是他們的活也很重,而且還是不愿意接近這些污濁之物,每次看著陸哲鏟糞的時候,少年們都一副老陸不愧是仙人子弟,這都下得了手的表情。
等到收拾完了牛糞,陸哲趕緊回去燒水洗澡,洗完澡之后,稍微休息一下的陸哲,又要上山看看耕田的情況,畢竟曲轅犁是他做出來的,村人一時還用不慣,有什么問題還是要他和林木匠來弄。逛一圈之后,如果沒有什么事情,陸哲就會趁著天光還好,趕緊回家練字。
這次他在陳州的最大收獲之一,就是從陳州買回來的字帖,讓陸哲終于可以系統的學習繁體了,再加上“三蒼”——這是“三百千”出現之前,孩童們的開蒙書,里面全是四言韻文,常見字幾乎都在里面了。于是,陸哲又拿出后世學習英語的勁頭,費力地開始學習這個時代的文字。
等到天色將黑的時候,陸哲就要回到食堂,開始準備晚飯了,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是陸哲的宗旨,晚餐基本上都是野菜黍米粥,配合著腌蘿卜,也是極為開胃養生。
眾人吃飯的時候,陸哲就要在食堂里,詢問各個小組今天工作情況,遇到的問題,或者有什么想法什么的,然后大家一起討論總結,提出明天的目標,完全就是后世公司的辦公總結會,一開始村人還不習慣,但是發覺極為好用之后,他們也慢慢接受了,有的時候還會因為一些問題,眾人爭論起來,搞到很晚。
等到這些都弄完,食堂收拾已畢,陸哲告別了兩位嬸子,這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監督和檢查妹妹今天的作業,然后幫她洗臉洗腳,自己再洗漱睡覺。
第二天早上四點左右,在心中不停地吐槽聲中,陸哲又習慣性地爬起來了,點燃火把,又冷的哆哆嗦嗦地往村子中央走去。
這就是陸哲的一天,勞累卻充實的日子,日子就在陸哲的吐槽,做飯,鏟糞,練字當中周而復始的過去了,直到農歷二月底,陸哲終于因為一件事跟村里人吵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