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高中的同桌很有共同語言,是因為當時一款風靡初高中的雜志——【讀者】。
那個時候,連語文老師都推薦我們看讀者,說是對寫作有幫助。當年其實真沒覺得有幫助,因為那個年代寫作文很像八股文,隨便開個頭結個尾,中間擺一堆名人軼事萬用論據完事。
所謂萬用論據,也即是說,不管論點是什么,這些論據都是可以用的,比如,論點是持之以恒,論據可以是司馬遷;論點是堅持自我,論據也可以是司馬遷;論點是現實和理想,論據還可以是司馬遷。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這樣。
不過我必須承認,【讀者】雜志對我現在寫【杠精隨筆】很有幫助,因為那里面有些文章真的很會杠,或者說,是很會找杠點,給我的啟發就是:只要你愿意,并且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萬事萬物都可以杠。
我曾經看到有一篇版面挺長的文章,通篇在杠漢語外來詞匯的翻譯問題,大意是:
早期的翻譯更多表意、貼切精準優美、充滿智慧,比如金字塔、木乃伊和美利堅,尤其是金字塔,“金”的字形跟金字塔很貼合、顏色也貼切。后來就變成毫不體現腦力和水準的音譯,比如考拉、漢堡包、咖啡。再后來就更不濟了,直接首字母縮寫,比如TV、GPA、DNA。由此可見blablabla。
看完,首先我們認為他說的很對,但直覺是這位作者應該是被催稿了,實在沒靈感,隨便找了個杠點去撬。
如果說杠翻譯還有點學術價值,那么,下一個就只能用喪心病狂來形容作者了,因為他在杠流氓兔。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記得流氓兔這個卡通形象,現在看來(其實不止現在,在任何時期,哪怕放在清朝去看),它都只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可愛suisui兔,而這位作者不知是否也是因為被催得狗急跳墻了,連個卡通動物也能發現杠點。
不過這位作者有一點很厲害:明明是個扯淡的主題,看完后居然讓我有那么一秒鐘信了他的邪,感覺這個卡通形象風靡亞洲的問題確實很嚴重,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位作者用詞相當嚴肅,用筆如刀堪比魯迅先生,我只模糊記得其中一句比較夸張的表述:當這只兔子用它的……和……讓全亞洲……時,……已裹挾著……襲向青少年,……高調宣揚著對頹廢的妥協。
同桌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是:這貨是真有病,以前我說有病的那些統統收回。
我是感覺這位作者既然有這樣的洞察力,真應該去光點棕橘工作,一定可以杜絕影視劇中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頹廢符號。
所以整體上我還是挺喜歡看《讀者》的,算是我的杠精精神啟蒙讀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