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問鄭凡:“這些文章都學完了嗎?”
鄭凡說:“回陛下,學了一半。”
鄭凡讓學生們一起朗讀第一課,教室里響起瑯瑯的讀書聲。
荀勖有些不服氣,問道:“最后面的文章能讀嗎?”
李松說:“那就請荀大人隨便點一個學生來讀吧。”
于是荀勖點了坐在最后的一名學生。那名學生翻到課本最后,先默讀了一會,然后把那篇文章讀了一遍。雖然聽起來有些生疏,但基本上還是讀對了。
皇上和大臣們都有些驚奇,如果是在私塾,一篇新課文,教書先生肯定得帶著讀幾遍,不然學生們會有些生字不認識,讀不了。
但是在這里,由于有了拼音,即使老師沒教,學生們也可以自己讀出來,當然具體含義還是要靠老師講解。
雖然皇上和大臣們都對拼音有所了解,但今天是第一次看到它發揮作用。
荀勖問:“沒有注上拼音的字,學生們會認嗎?”
李松說:“沒問題啊。我想請皇上在黑板上隨便寫一個字,讓學生們來認。”
皇上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晟”字,這是給李松的兒子取名時用到的字,比較生僻一點,學生們應該還沒學過。
李松點了衛瓘的孫子衛玠,讓他來認這個字。
學生們先前已經學習過偏旁部首的概念。拿到字典后,只要會拆分偏旁,很快就能按偏旁部首檢索法,在字典中查到相應的漢字。
衛玠嘴里念叨著:“這是個‘日’字旁’,四畫;先查部首目錄,日字旁在18頁;翻到字典第18頁,下面是個‘成’字,六畫;我找到這個字了!有兩個讀音,一個在98頁,念‘chéng’,另一個在421頁,念‘shèng’。”
皇上、荀勖都有點驚呆了:這個字要沒有教書先生來教,一是不知道該如何讀,二是不知道竟然是多音字。而通過字典,學生自己就能查清楚。
衛玠接著說:“這個字,如果念‘chéng’,表示是一個姓氏,姓‘晟’;如果念‘shèng’,表示正午午時的陽光,引申為興盛、旺盛的意思。”
衛瓘都有點驚訝了:“好孫子,你怎么知道這么多?”
衛玠說:“這都是字典上寫著的呀。每個字有什么含義、能組什么詞,全都有。”
衛瓘說:“這字典好厲害,頂得過一個先生呢。”
李松說:“那當然,當初可是請了洛陽所有的大儒,花了半年時間才編纂出來的。”
張華說:“這字典可不全是大儒們的功勞,安寧侯也花費了半年的心血,這里頭每個漢字的拼音,都是他親手注音的。還有拼音檢索法,以及衛玠用的這偏旁部首檢索法,都是他加上去的。”
李松說:“這都是應該做的。”說著,給皇上和每位大人都送上一本字典:“陛下、各位大人,這字典不久前才印刷完畢,今天就送給大家瞧一瞧,看看有什么需要改進的。”
翻著這厚厚的字典,以及每一頁密密麻麻的字,和嶠感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安寧侯為了這些學生們,真是付出了太多。”
李松對荀勖說:“荀大人,你看這里學的也是四書五經,由造詣深厚的鄭凡老師來教,學生們讀書識字,不比私塾差吧?”
荀勖有些語塞:“這里......還不錯。”
和嶠說:“其實這里的算術也是很厲害的。聽我那小孫子回去講了‘高斯的故事’后,真讓人佩服不已呢。”
荀勖說:“算術只是末學,四書五經才是根本。”
和嶠說:“荀大人此言差矣。戶部掌管的錢糧賦稅,無不需要經常匯總統計,這關于計算的學問,關系重大啊。現在是靠算籌,算得慢,還容易錯。我覺得還是算術好,等這些娃娃們長大了,戶部就要靠他們了啊。”
皇上問:“‘高斯的故事’是什么?”
李松一笑:“那我就讓張輿來演示一下吧。”
李松讓張輿走到黑板前:“你給皇上和各位大人計算一下,1+2+3+......+1000等于多少?”
大臣里有很多人沒聽說過“高斯的故事”,所以當皇上和這些人聽說要從1一直累加到1000時,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只見張輿不慌不忙,在黑板上寫道:1+1000=1001,2+999=1001,......,500+501=1001,共有500個1001,1001乘以500,就是500500。
張輿說:“從1加到1000,結果是五十萬零五百。”
看似復雜無比的問題,只花了片刻工夫,就得到了結果,很多不了解其中奧妙的人都呆立當場。而張華、和嶠等有孫子在這里學習的大臣,則是微笑不語。
李松說:“張輿這個方法,乃是一個名叫高斯的人所創,我把它教給了學生們,現在幾乎人人都會計算這種連加的題。”
皇上最初聽平陽公主說,安寧侯能為朝廷做這么多事,是因為學習了算術。今天見識之后,確實不一般。他看了下周圍的群臣:“朕以前就說過,安寧侯今天的成就是從學習算術開始的。誰家還有子孫可以送來學習的,可要抓緊啊。”
有的大臣若有所思,在重新考慮皇上的提議。
和嶠說:“我覺得這里并沒有荒廢四書五經,反而讓學生們學得更快;而教給學生們的算術,也是經世致用之學,至少戶部就更需要這樣的人才。”
荀勖默默不語。
李松覺得,要想改變士大夫們的看法很難。但是今天參觀過這里以后,相信他們至少不那么反感了。
關于特別班的事情,算是澄清了一些誤解,下面該去水泥馬路試驗段看看了。
李松對大家說:“今天還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南門外的水泥馬路。”
皇上記起,平陽公主那次進宮送瓜子、花生米的時候,曾提到過:李松正在跟張華、裴秀商議修水泥馬路的事。不過那時似乎還沒有眉目,李松也沒有稟報此事,難道現在修好了?
很多大臣也是第一次聽說水泥馬路,心說:今天的新鮮事真多,一件接著一件。
于是一行人又來到南門,此時的水泥馬路已經撤去告示牌,向所有人開放,有不少老百姓好奇地在水泥馬路上走來走去,想一探究竟。
李松昨天就已經和張琛他們乘坐馬車,在這里來回測試了好幾趟,確信沒有問題。他讓下屬們請老百姓暫時離開馬路,該請皇上和眾位大臣們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