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之所以沒有那么早的登上亂世的武臺,不是他不想,也不是他沒有機會,而是他有一個患病的兒子,唯一的一個兒子黃敘。黃敘自幼患有疾病,雖然無法治愈,但黃忠卻是常年都在奔波于救治他,而在這種情況下,黃忠肯定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習武練武。
如果黃敘無礙,黃忠有時間習武練身,那未來的三國還會是呂布戰力第一嗎?
武力修行,如同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么多年的時間里,黃忠的實力到底下降了幾成葉逍遙不得而知,但絕對是下滑了許多??杉幢闳绱它S忠還是排在武將第七位。
而后世留下的歇后語之中,也無不是證實著黃忠的強大。
黃忠出陣---不服老。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在葉逍遙的心里,黃忠可比關張,張飛之流重要得多。對于收服黃忠,他是志在必行,黃忠是147年出生,現在是183年,如今的黃忠也才不過三十六歲,正值壯年,正是他的巔峰時期。只要救治好了黃敘,讓黃忠沒有了牽絆,那他絕對會是一位絕世勇猛的武將,甚至是比呂布還要厲害。
葉逍遙到了南陽,便開始到處打聽黃忠的下落,可南陽如此之大,想要尋找一個不確定地址的人,這無異于是大海撈針。
不過,萬事無絕對,想起黃忠要救治兒子黃敘,而他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治病,一定會尋遍當地醫館,他便開始徘徊于南陽的各種醫館之中,在醫館內打探消息。
……
第一日……
第二日……
第六日……
在這六日中,葉逍遙得到了無數有關于黃忠的消息,然后他又根據這些消息前往尋找,一家家一處處,幾乎走遍了南陽整片大地。
六日后,在銀錢的開路之下,終于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使得葉逍遙從一位郎中口中得知了黃忠這幾天行程的消息。據這位郎中所說,黃忠于七日前來過這里,但因為他無法為黃忠的兒子治病,因此就介紹黃忠去涅陽縣找張機試試,于是黃忠便帶著自己的妻兒去了涅陽。
說到涅陽縣張機可能沒有人知道此人是誰,但要說到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張仲景,那絕對會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
張機,字仲景,人稱張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HEN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蕩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于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余人,自從建安初年﹙196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癥而死亡,其中死于傷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癥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他行醫游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后果,也借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癥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于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后,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通過詢問這位郎中,葉逍遙也得知了張仲景此時的情況,張仲景生于公元150年,今年正好33歲,他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
由于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并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睆拇怂麑︶t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靈涂炭,橫尸遍野”,慘不忍睹。而府衙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愿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