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西方通史

第13章封建制的興衰

西方的封建制與中國的封建制雖然名字相同,但有相當大的差異。

西方封建制起源于三個契機:羅馬帝國的崩潰、日耳曼征服者的傳統與土地采邑制。

封建制的形成羅馬帝國原來靠奴隸勞動去搞生產,帝國常年到處征服,被征服地區的人民、特別是戰俘就成了羅馬人的奴隸。戰爭與征服對羅馬帝國而言是家常便飯,而且幾乎每次都能搞到一大批戰俘,這樣奴隸就有了可靠的來源,價錢也便宜,這就為奴隸制提供了基礎。

到后來,隨著帝國的衰落,奴隸來源日益枯竭。這就使奴隸制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

還有,奴隸制是一種最殘酷的剝削制度,奴隸們毫無人身自由可言,他們的一切勞動果實都被奴隸主侵占,他們的勞動完全是被迫的,毫無積極性可言,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怠工逃跑,爭取自由。所以奴隸制的維護完全是以奴隸主對奴隸的暴力控制為基礎的,一旦奴隸主失去了這種控制能力,奴隸制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基礎,羅馬帝國的覆滅正標志著這種基礎的喪失。

羅馬帝國崩潰之后,依然存在許多奴隸主,他們依舊不能靠自己的雙手耕作自己的土地,怎么辦呢?為了不使奴隸們逃跑,唯一的辦法是給他們好處。于是奴隸主們便采取了另一種剝削方法:給奴隸們一塊土地,讓他們自己耕種,然后去收租。這樣奴隸們不但有了一定的自由,還享有一部分勞動果實,那勞動積極性自然高多了,也不成天想著逃跑了。

這樣一來,原來的奴隸主慢慢變成了封建地主,奴隸變成了隸農,奴隸制就變成了封建制。

西羅馬崩潰之后,繼羅馬帝國進行統治的日耳曼人在征服羅馬人后,并沒有“依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地把羅馬人罰做奴隸,而是給予羅馬貴族相當的尊敬和地位。他們也沒收了許多原來屬于羅馬貴族的土地,但他們并沒有用奴隸來耕作,而是采用了隸農制,隸農們平時自己耕種自己的土地,只要年終交租就行了,這就是封建制。

這些封建主最初主要是日耳曼人。那些率軍攻打羅馬的日耳曼各族國王占領了大片土地后,把它們分給士兵和貴族們作為采邑。那些分得了土地的人,尤其是分得了很多土地的貴族們便成了大地主,他們再把自己的土地分給更小的貴族,如此下去,直到土地最后來到親自耕種的隸農們手里。獲封了土地的大小貴族就成了大小封建領主。領主和隸農們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兩個基本階級,這兩個基本階級形成之后,封建制也就形成了。

封建制的概況

國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居于金字塔之巔,全國的土地都屬于他所有,由他分給各個封建主,當然,由他親自來封的只是些大封建主,而且一封就是一大片。

封建主是些大大小小的地主。他們有的占有大量土地,有的就少些。他們并不是把這些土地直接交給隸農去種,而是再分封下去,也就是說,他們自己是封臣,但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封臣。

隸農是直接耕種土地的人。

我們現在來講幾個關系,弄清楚這幾個關系之后我們也就弄清楚了封建社會的概況,這幾個關系就是:國王與封建主們的關系、封主與封臣的關系、封臣與隸農的關系、隸農與土地的關系。

中世紀西方的國王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不專制,相反,他們的權力相當有限,在他們的臣子們看來只是他們的債主,沒什么了不起。所以國王們要想坐穩自己的寶座就得遵守兩條規矩:一是要尊重法律,例如他們不能同時娶兩個老婆,甚至不能離婚。二是統治要公正。國王哪怕對一個普通百姓也不能隨便懲罰或殺害,對貴族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他們膽敢如此,臣子們就沒有義務忠于他,這樣迎接國王的通常就是廢黜乃至死亡。

國王的權力是,如果他的臣子們違反了法律,他可以依法懲治,或者沒收他的采邑。

至于中世紀的貴族,大體可以分成五個等級,分別叫作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除此還有勛爵與騎士兩個特殊階層。前面的五個等級都既是封主,又是封臣。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受封得來的土地又分給別人,這樣自己由封臣又成了封主。例如一個公爵被國王封了一百座城堡,他可以把這一百座中的九十座分給五個伯爵,其中某伯爵一人就分了五十座,于是把五十座城堡中的五座分給一個男爵。如果愿意的話,這個福斯塔夫還可以分下去。這樣,公爵、伯爵們都既是封臣,又是封主。

請注意這里的爵位是任意的,并不是說,只有大爵才可以封土地給小爵,如公爵給伯爵、伯爵給男爵,實際上,在封臣與封主之間并沒有任何爵位的要求,一個男爵或子爵完全可以因為某種原因把土地封給一個公爵,叫公爵做他的封臣。甚至于一個國王也可以從一個公爵或子爵什么的手里接收封地,做他臣子的封臣。

如前所說,中世紀的國王不過是個大一點兒的封主而已,有時他的領土還不及封臣大呢。例如英法百年戰爭時,法國的諾曼底公爵所占有的封地就比法國國王的領地要大得多,這就是百年戰爭之所以爆發的主要原因,這我們后面還要說。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因為中世紀的封地有一個繼承規則:封臣死后,他的封地由誰來繼承只能由他自己來決定,封主不能干涉,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血緣和婚姻繼承。有些封臣憑著各式各樣的婚姻血緣關系而得到了大量土地,具體數量沒有限制,只要能弄到就成。例如一個國王有三百座城堡,通常他會把這三百座中的絕大部分,例如兩百座分封出去,其中兩個封臣各占六十座,后來,這兩家做了兒女親家,兩個封臣死后,他們的兒女,這對夫婦便繼承了兩家的產業,加起來就有一百二十座城堡了,比國王還要多。

那么,在封主與封臣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既然他們之間沒有絕對的上下級關系,也沒有固定的血緣關系?

封主與封臣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

封臣對封主,如果封主要打仗,封臣必須為他作戰,打仗時如果封主被俘虜了,他必須為封主交納贖金,同時必須按時向封主交納一定數量的貢賦,例如糧食、野味、葡萄酒和橄欖油之類,如果他想將封主給他的采邑賣掉,那么他得交給封主一大筆稅,足以使他肉痛。但他對封主也有權利:如果封主做事不公道,他可以提出譴責,并且采取相應措施,當他受到攻擊時,他可以要求封主的保護。

在封主與封臣之間最后一個基本關系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不難明白,就是說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只要隔了級別,就什么關系也沒有,或者說沒有任何的隸屬關系了。

當然,所有封主和封臣,從國王到騎士,都有自己的莊園,不會把自己的所有土地都作為封地分封下去,總要給自己保留一些作為直屬領地,這些就是他的莊園,他自己就生活在這些莊園里,除他這個地主外,莊園里還生活著隸農,也就是耕種土地的農民。所以一個莊園大體上由三部分構成:莊園主、農民、土地。

莊園主可以是國王、公爵、伯爵等貴族直到騎士和教士。他們住在高高的城堡里,自己不耕種土地,把一部分土地交給農奴們耕種,作他們的份地,他從中收取地租,另一部分則作自己的份地,當然也不會自己去種,而是由他的農奴們去種,收成全歸他。他們還在莊園里建一些風磨水磨榨油機磨面機之類,如果農奴們要用,那好,交錢吧!

靠這些法子撈來的錢,封建主們成天吃喝玩樂談戀愛,要么就找個借口來個決斗,日子滋潤得很。

隸農們的生活是不是只有悲慘呢?不,相反,據說中世紀的農民也有許多好處,例如按中世紀的老規矩,不管什么情況下莊園主都不能將他們從土地上趕走,如果要將土地賣掉,也得將農奴加在一起賣。如果農奴老了不能干活了,莊園主就得養活他直到他死去。另一個好處是那時的節假日特別多,一年有五六十天,外加星期日這雷打不動的假日。這樣農奴們一周實際上只要干五天活。另外每逢那些大節日或每年春種秋收后,莊園主們都有義務犒勞農民們一頓,讓他們吃飽喝足。

因為這些事實,過去一直把中世紀看作一無是處的西方史界現在也有許多人觀念轉變了。甚至寫了好幾部歌頌中世紀的著作。

中世紀的所有痛苦、喜悅與希望之中,最使我們向往的是騎士精神。

騎士是中世紀一個獨特的階層,也是封建制主要的衛道士,是軍隊的主力。騎士們大都出身于小貴族家庭,又常常不是長子,不能從父親那里分得遺產。他們的出身并不能保證他們都成為騎士,要成為騎士必須由某個貴族,如伯爵或公爵,來加封。他們在獲封騎士的同時往往還能獲得一個或幾個小莊園,他們就可以靠著這些莊園來過日子了。如果他們想獲得更大更多的莊園,唯一的途徑就是掠奪,他們可以自己去搶,也可以跟著他的封主去打仗,從戰爭獲得戰利品。

我們現在來看看一個人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騎士吧。

為了成為合格的騎士,他得先找個什么女人做情人,例如像堂·吉訶德一樣,把鄰居一個胖姑娘阿秀叫作自己的情人,然后,他就公開宣稱阿秀是世界上最苗條、最美麗的姑娘。

此后,他便從頭到腳裹著鎧甲,在大馬路上閑逛,當遇到另一個騎士時,他如果看這個騎士不順眼,就可以說“我認為阿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純潔的姑娘”之類的話,另一個騎士當然不同意,說另一個莎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姑娘。他們立即便拔出劍或長矛打將起來,這叫“決斗”——可不是兒戲,是生死之爭。勝利的一方可以獲得失敗一方的所有財產,如果他沒有把他殺死,而是俘虜了,他還可以要他的親屬拿大筆贖金來換人。

這樣看來,中世紀這樣的決斗就像今天的賭博,是可以讓一個人在一天之內發大財的好法子,一定多得不得了。的確如此,不單兩個騎士之間的戰斗多,那些大的沖突,如某位公爵率領他的騎士們向另外某位公爵發動戰爭,也是家常便飯。

這樣打通常是為了戰利品,也有時純粹是吃飽飯了沒事干,為了娛樂一下、松松筋骨。

我現在來塑造一個理想的騎士吧,他是個這樣的人:

他全心全意地忠于他的情人、他的封主;他對任何人,包括他的敵人都彬彬有禮;他作戰時面對任何敵人都毫無懼色,如果他戰敗了,他可以戰斗到死,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對戰勝他的人說:“我現在是您的俘虜,我將為自己贖身。”并且把所有財產毫無保留地獻出來;最后一點是,他不酗酒,但如果喝起來,他可以連喝二十斤,臉都不紅一下。

即使在中世紀過去好久之后,人們對中世紀的一切都說之痛心,唯有騎士精神卻長久地給人們以美好的回憶,后來,許多作家們借此創作了許多小說,描述騎士們的浪漫生涯,使得歐洲無數年輕人心馳神往,恨自己不能生在騎士時代,好也創下亞拉岡的約翰一般的偉業,美人財寶雙豐收。

這情形與中國現在的年輕人愛讀《神雕俠侶》和《天龍八部》,夢想成為楊過段譽第二一樣。

盡管有偉大的騎士為它撐腰,封建制也注定要滅亡,它是怎么滅亡的呢?

封建制的沒落

在封建的莊園里,農奴們的生活固然比奴隸好多了,但不用說還是比較苦的,趨樂避苦是人之本性,所以他們夢想著更美好的生活。封建制盛行的時候,他們剛嘗到甜頭,還老老實實地在莊園里勞動。后來發生了幾件事,令他們像水性楊花的女子見到了俊男帥哥一樣,見異思遷。

首先是城市的出現。隨著生產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歐洲各地出現了許多城市。在城市里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例如作木匠鞋匠皮匠之類,就可以生活得相當舒服。即便沒一技之長,只干些笨體力活,例如替人跑腿搬東西,日子也比鄉下農奴們要舒服得多。農奴們自然向往這樣的生活,一有機會就往城里跑。那時還有一個規矩,只要一個農奴跑到了城里,他鄉下的主人就不能到城里來抓他,他就自由了。結果農奴們大批大批地往城里跑,他的主人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奴隸,不能成天把他們鎖在屋子里。

怎么辦呢?眼看著種地的人一天天少,急瘋了的莊園主們只好硬的不行來軟的,讓農奴們的日子過得好一點,例如少要點租,有時干脆給他們自由。他們知道不給也沒用,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這樣農奴們日子比先前好過了,還有了人身自由,當然不成天想著往城里跑了。

另一個原因是14世紀歐洲曾流行一場巨大無比的“黑死病”,即鼠疫,全歐洲的人差不多死了一半,尤其是衛生條件差的農奴死得更多。這樣,“人以稀為貴”,黑死病過后,農奴變得金貴起來,每個莊園主都有大片的土地等著人種,都不顧一切地要農奴,哪怕是另外一個人的農奴。在這種競爭之中,地主們爭相給農奴們好處,結果幾乎所有的農奴們自由多了,租子少了。

農奴與以前不一樣,封建主呢?也不一樣了。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里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舒服,原來生活在鄉下的莊園主們也開始向往城里生活了,紛紛移居城市,鄉下的莊園有的賣掉,有的交給農奴們,他只派管家去收收地租。還有,住在城里后,他們漸漸發覺種地遠沒有投資工商業賺錢快,就紛紛轉向這新行當,久而久之,原來的封建莊園主慢慢變成了資本家。

上面這些原因的必然結果就是原來的莊園經濟沒法像以前一樣維持下去了,只得崩潰,莊園制一旦崩潰,那封建制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封建制三骨干的最后一位——用武力捍衛封建制的騎士的命運又如何呢?有兩個因素把他們消滅了:

一是十字軍東征,關于這場特殊的、與宗教直接相關的戰爭我們在哲學卷中還要說,總之,由于十字軍東征的規模大得嚇人,可以說全歐洲的騎士們都動員起來了,結果卻慘得很,連德國的皇帝都被淹死了,作為戰斗主力的騎士們死傷更是不計其數。人數少多了的騎士們自然沒多大力量保衛封建制了。

十字軍東征是西方世界以及西方世界精神的支柱基督教歷史上最重大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我們將在下一章專門說明。

東征大批殺死了騎士,騎士的人數少了,后來技術的進步使這些少了的騎士的本事也小了。因為一種新式武器火藥槍出世了。

在火藥槍下,一個騎士對戰爭的作用就與一個普通農夫沒多大差別了。郭大俠的降龍十八掌再厲害、亞拉崗的約翰劍再寬再重,拿到現在有什么用呢?當他們還在百把米開外時,一槍打過去,他倆還有命嗎?

在這樣的新現實下,騎士們成了無用之物,漸漸消失了。

當莊園主、莊園、農奴、騎士等作為封建制基礎的一切消失之后,封建制也就滅亡了。

當然這一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像羅馬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一年建成的一樣,封建制也不是一個月、一年就滅亡了的。

文聘元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牙克石市| 视频| 岑巩县| 芮城县| 五寨县| 青铜峡市| 建瓯市| 枝江市| 宜城市| 桓台县| 濮阳县| 东阿县| 梁山县| 大余县| 富蕴县| 绥江县| 社旗县| 股票| 广安市| 钦州市| 嘉荫县| 江华| 原阳县| 屯留县| 奉节县| 左权县| 黎川县| 鹤山市| 丽江市| 方城县| 黄龙县| 灵石县| 郎溪县| 焦作市| 诸城市| 古丈县| 千阳县| 武山县| 行唐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