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最初的對手是穆斯林的塞爾柱人。
塞爾柱人是我們所熟悉的突厥人的一支,早在唐朝時期,在唐朝大軍的壓制下,突厥人有的被漢族同化,有的則西遷,其中的一支烏古思人就是塞爾柱人的先祖。
到1054年時,塞爾柱人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王朝,征服了從中亞到地中海周邊的龐大地區,其中包括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在其第六任哈里發哈基姆在位時,他放棄了伊斯蘭教一貫的宗教寬容政策,開始迫害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甚至在1010年毀壞了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在西方激起了很大的憤怒,并最終導致了十字軍東征。
當塞爾柱帝國強盛之時,東羅馬帝國卻越來越衰弱了,雙方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大戰,但在1071年的曼齊刻爾特戰役大敗之后,東羅馬帝國再也無望恢復昔日的榮光了,此后的日子相當于茍延殘喘。
但這殘喘還要茍延好久,并不是因為它們不再強大,而是因為敵人開始轉弱。
因為這時候的塞爾柱人也四分五裂了,各國彼此之間混斗不休,這樣一來就為外敵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不過,這個外敵已經不是東羅馬帝國了,它自己也陷入混亂之中,而是一個來自遙遠的西方的敵人。
這個敵人就是十字軍(Crusader)。
十字軍也許是西方歷史上最奇怪也最有名的軍隊之一,因為他們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軍隊,首先不是像一般的軍隊一樣是為某個國家或者領袖而戰的,他們是為上帝而戰的。但實際上卻并不是如此,因為他們實際上的作為不但沒有為上帝加分,而是褻瀆了上帝。這主要是因為在實際的十字軍東征過程之中,他們的目標與其說是為了上帝,不如說是為了利益,甚至為了利益而罔顧基本的道義與教義。
十字軍東征最早的起源還要追溯到我們上面說過的塞爾柱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大敗東羅馬帝國,使其喪失了最主要的國土小亞細亞半島,首都君士坦丁堡直接暴露在塞爾柱人的攻擊之下,整個國家可以說陷入了生死攸關的危機之中。
面對這樣的情形,皇帝米海爾七世自知憑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抗拒強大的敵人了,就采取了一個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步驟——向羅馬的基督教教皇求援。
他請求西方的教友看在同是基督徒的分上幫助他們東方的兄弟。
這時候的羅馬教皇已經凜然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太上皇,其他世俗國家的國王都要聽從他這個耶穌與上帝在塵世的代表。
當米海爾七世求援時,羅馬教皇叫格利哥里七世,他本想響應,可惜正忙于壓服西方的君主們,一時抽不出空來。
后來,又一個東羅馬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再次發出了請求幫助的呼吁。而這時候在羅馬格利哥里七世也已經去世,新教皇烏爾班二世不再像格利高里七世那樣要專心對付西方內敵,可以抽出身來對付東方的異教徒了。他立即在一個叫皮雅琴察的地方召開了一次大宗教會議,商討東羅馬人的求援。這是1094年的事。
第二年他又舉行了一次宗教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他同主教們商定,向全歐洲發出倡議,要求全體基督徒起來共同反抗異教徒——穆斯林們。
教皇的呼吁對中世紀那些虔誠無比的普通基督徒們產生了莫大的引力,他們立即騷動起來,群起響應教皇的號召。
有一個隱士彼得,赤著腳、披著破麻布、騎著一頭癩驢、扛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歐洲各地到處浪游,在各個城市、各座教堂、各條街道大聲宣講基督徒的圣墓——它位于耶路撒冷城,是基督徒最崇拜的圣所之一,這時已經被穆斯林占領了——所遭到的毀壞,還說那些到圣城耶路撒冷朝拜的基督徒受到了穆斯林們的殘酷虐待。基督徒們信以為真,發狂地要求殺向東方、殺向耶路撒冷,向穆斯林異教徒復仇,奪回圣地。
而那些西方的君主們、貴族們、騎士們,則深信只要到了東方就不但可以收復圣地,還可以從有錢的東方闊佬們手里奪得無數金銀財寶,于是紛紛舉起了手中的武器。
正在這時,歐洲遭受了大饑荒,大批餓得哇哇叫的饑民都把富庶的東方看成了鋪滿面包黃油的天堂,紛紛不待正式組織就開始向東方前進了,這就是所謂的“貧民十字軍”。
這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最初情況,時值1096年。
這群烏合之眾的結局是悲慘的,還在半路上就被屠殺殆盡了。
次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正規部隊組成了。他們是由英格蘭人、法蘭西人、意大利人等為主力組成的,人數龐大,勢力當然也強大。他們渡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后,一舉攻克了靠近君士坦丁堡、當時已被突厥人占領的重鎮尼西亞。
此后,他們向大海攻去,然后循著海邊前進,后來又攻克了歷史名城安提阿——使徒保羅傳道的大本營。他們越過安提阿,繼續南下,一路奪關斬將,憑著那種因宗教的狂熱而激起的高昂士氣,終于打到了此行的最終目標——耶路撒冷。
這時他們的領袖名叫戈弗雷,一個當時有名的法蘭克武士。他率軍將圣城團團圍住,開始了狂猛的進攻。《不列顛百科全書》是這樣記載這次血腥攻伐的后果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該城終于被占領了(1099年7月15日)。屠殺得很慘;滿街流淌著被征服者的鮮血,以致人們騎馬走過時血花四濺。黃昏,十字軍戰士……都去了圣墓,合起他們血跡斑斑的雙手來禱告。就這樣,在7月的這一天,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宣告結束。
這就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此后還有為數達七次的東征,不過都沒有第一次成功,我們也不必再花這么多筆墨記載了。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開始于1147年,起因是基督徒在耶路撒冷之北建立的一個小公國埃德薩被穆斯林攻克,但沒有達到任何目的,無果而終。
這時伊斯蘭世界出現了一個偉大的領袖,名叫薩拉丁。
薩拉丁是庫爾德人,出生在底格里斯河畔的提克里特,早年喜歡研讀伊斯蘭經典,后來從軍并成功奪取埃及政權,成為蘇丹,建立了阿尤布王朝。王朝極盛時據有埃及、突尼斯等地中海南岸地區、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一帶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都位于帝國之內,是當時阿拉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薩拉丁早就看穿了,與十字軍的戰爭是整個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向東方的伊斯蘭世界的宣戰,于是動員整個伊斯蘭世界起來進行“圣戰”,并且統軍殺向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主要成果——耶路撒冷。在1187年的哈丁戰役中,薩拉丁獲得大勝,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和圣殿騎士團團長,收復了穆斯林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中失去的圣城耶路撒冷。
兩年后,不甘于圣城之失的教皇又力圖組織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據說這次東征充滿了傳奇色彩,一方是偉大的薩拉丁,他這時已經建立了強大的薩拉丁帝國,把從埃及到敘利亞的廣闊領土包括在內。另一方則包括法蘭西、英格蘭和德意志三國君王,特別是英國,有名的獅心王查理是它的統帥。他就像羅賓漢一樣,是英國歷史上的傳奇式人物。
“獅心王查理”是他的綽號,他正式的稱號是理查德一世。不過雖身為英格蘭國王,在位也有10年,但實際上僅到過英格蘭兩次,生活的時間加起來只有半年,其余時間除參加十字軍東征外,主要是住在他在法國的領地上。——那時候英國在法國有大片的領地,這也是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的根源。
他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中。
這也是規模空前的一次,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有三位歐洲最強大的君主,即神圣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和英格蘭國王理查德一世。但腓特烈于1190年6月在小亞細亞的一條山溪里淹死了,所以只剩下英法兩位君主率軍東征了。
1191年6月,理查德一世率軍抵達地中海東岸的阿卡城外,這時候腓力的軍隊早就在城外了,此外還有一些德意志騎士,理查德大軍的到來大大助長了聯軍的勢力,經過一番猛攻,占領了這座重要的城市,在這里理查德通過殘忍地屠殺兩千多名戰俘表達了他對穆斯林的仇恨。
但不久之后,因為此前的積怨,加上一些新矛盾,腓力在攻陷阿卡之后不久就率軍回國了,但查理不肯就此退卻,率軍繼續向耶路撒冷進發,面對他的將是強大的薩拉丁。
理查德知道在這異國的領土作戰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后勤供應,于是他像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做過的一樣,將軍隊分成兩支,海軍在地中海中沿著海岸前進,陸軍則在地中海岸邊前進,兩軍之間隨時保持聯絡,也可以隨時為陸軍提供后勤支持。
到了9月,他與薩拉丁的軍隊在阿爾蘇夫進行了大戰,大敗薩拉丁,使薩拉丁見識到了歐洲人的強大戰斗力。于是他采取了焦土戰術,一方面將軍隊南撤,同時毀掉一路一切可供敵軍使用的東西,但理查德繼續前進,到達了距耶路撒冷只有20來公里的地方。但正當他準備再攻圣城時,得到不好的消息,原來已經回國的腓力二世與理查德一世的弟弟約翰在陰謀篡位。理查德大驚,趕忙與薩拉丁談和,據說雙方約定三年之后再在這里一決雌雄,還互贈了許多禮物。
但雙方并沒有踐約,因為理查德在回國途中就被德意志的奧波德五世抓了起來。之所以要抓他,是因為當阿卡城被十字軍占領時,利奧波德五世在城上升起了德國的旗幟,一向蔑視他們的理查德竟然下令把旗幟撕碎丟在泥土中,這是莫大的侮辱,利奧波德五世自然要報仇雪恨。雖然后來理查德被釋放了,也奪回了王位,但在1199年就受傷而死了。
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整體來說,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失敗了,因為耶路撒冷仍牢牢地控制在穆斯林手中。
這樣的結果自然不能令基督徒們滿意,于是,不久之后的1202年,就發生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這年的教皇是英諾森三世,他想先打下埃及,也就是薩拉丁帝國的主體,然后再攻耶路撒冷。但這樣一來需要一支龐大的船隊運輸士兵,怎么辦呢?他想到了這時候擁有最龐大船隊的國家——威尼斯。
關于這個特殊國家的歷史我們在后面還要敘說,這個國家也將在此后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戰斗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而且其與伊斯蘭教世界的戰斗持續時間之長甚至要超過東羅馬帝國。
威尼斯人答應了,當然不是免費的,他們只是做生意而已,他們表示可以提供巨量的幫助,但條件是它能獲得一半被十字軍征服的領土以及巨額的款項。
教皇和十字軍們答應了這樣的要求,于是,1202年11月,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龐大船隊從威尼斯出發了。
但這次十字軍首先攻擊的地方并不是屬于伊斯蘭教的,而是當時為基督教的匈牙利人統治的扎達,這群基督徒們占領城市后瘋狂洗劫,這種同教相殘的行為不久傳到了教皇耳中,他大怒之下革除了所有十字軍的教籍,當然這是不行的,后來只革除了部分人的教籍。
此后十字軍們就將船隊在這里一直停留到第二年初,此后他們應該前往征伐異教徒了吧?
也許本來是有這樣的計劃的,但實際上沒有,而是將矛頭轉向了另一座基督教城市——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不久就達到了城外海上,這是1203年6月的事。
據說當十字軍的龐大船隊停泊在君士坦丁堡城外時,騎士們看到城市極度的繁榮與富有,驚訝得目瞪口呆。
的確,這時候的君士坦丁堡是世界上最大、最輝煌的城市之一,可以與它相比的只有巴格達與中國的都城,是任何歐洲城市遠遠不能相比的。
不久,十字軍順利在金角灣一帶登陸,然后威尼斯人的軍艦沖入金角灣,摧毀了里面的東羅馬帝國軍艦,不久就攻入了君士坦丁堡,并且開始了瘋狂的掠奪與屠殺,一位希臘人目擊者尼西塔斯·卓尼亞鐵斯是這樣記載當時的情形的:
他們砸壞圣像,把殉道者的遺骨扔到我不愿提及的地方,護城者的遺體和鮮血到處都是。他們玷污了大教堂,這是可怕的。他們毀壞了高高在上的圣壇(這是為整個世界所公認的藝術品),瓜分了它……他們把馬和驢趕進教堂,以便更好地帶走從圣器和寶座、道壇、門和器具上拆下的所有他們能看到的金銀;其中有些畜生滑倒了,他們則用劍來驅趕,它們的血和糞便又玷污了教堂。
一個妓女被推上了大主教的椅子,這是對基督耶穌的極大侮辱;她唱著淫穢的歌曲、隨意地在圣地跳舞……品格良好的女士、無辜的女仆甚至獻身上帝的童貞女都難以幸免于難……在街上、教堂和房子里到處都能聽到哭喊和悲嘆。
但是,這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最主要的目標——耶路撒冷——他們卻根本沒有去!甚至根本沒有進入穆斯林領土,而只是摧毀了同屬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以及當時基督教世界最偉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
后來,占領者們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拉丁帝國代替東羅馬帝國,后來被滅掉了,東羅馬帝國也復了國,這已經是1261年的事了,但帝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對于十字軍來說,這第四次東征是沒有意義的,于是,幾年之后,第五次十字軍東征又來了,但仍以失敗告終。
其實,在這次十字軍東征之前,還出現了一支特殊的十字軍,就是所謂的“兒童十字軍”。所謂兒童十字軍,顧名思義,就是由兒童組成的十字軍。
兒童們怎么來當十字軍了呢?
原來,在1212年前后,傳出一條謠言,說只有兒童的純潔才能蒙上帝的恩,征服異教徒。這些傳說像風一樣吹遍了整個歐洲,那些愚信的父母紛紛將自己的孩子交了出來。于是在歐洲的原野上到處出現了一群群兒童,從五六歲到十來歲,衣衫襤褸,吃力地走著,許多人累死餓死凍死在路上,活下來的一直走到了法國南部的馬賽港。在那里他們被送上了一艘艘大船,往茫茫大海駛去,準備“用他們童貞的愛而不是用武力”去奪回圣地。
他們最后怎樣了呢?他們根本沒有被送去打仗,用他們的純潔征服異教徒,而是徑直被送到埃及,賣給奴隸販子們了。
此后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人的獨角戲,那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二世。
他于1228年開始率軍東征,他從地中海的水路進發,先到了由獅心王理查德征服的塞浦路斯島,然后到達了地中海東岸的阿卡。在這里他取得了一個了不起的成功,就是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回了耶路撒冷,因為他與埃及蘇丹阿卡邁爾締結了和約,通過和約不但得到了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基督教的重要城市,還得到了由之通往地中海的小塊地方。
1229年3月的一天,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被加冕為新的耶路撒冷國王。
之所以如此,與腓特烈二世的博學有關,他與當時甚至是文盲的許多歐洲君主不一樣,相當博學,據說他懂得七種語言——德語、意大利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這使得他可以和埃及蘇丹自如地交談,也贏得了蘇丹的衷心贊佩。
但好景不長,到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人的支持下又重新占領了耶路撒冷。
這就直接導致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這次十字軍的領導者是法王路易九世,他為此籌措到了巨額的資金,也組建了一支大軍,進軍的路線也與前幾次一樣,先到達了塞浦路斯島,但他準備從這里先進軍埃及。一開始比較順利,但在進攻開羅時又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巴拜爾,結果,在法里斯庫之戰中,路易被打得大敗,不但軍隊大部被消滅,自己也成了俘虜,這是1250年的事。后來付出了巨額贖金才被放回。
不用說,這次十字軍東征又徹底失敗了。
對了,打敗十字軍的是一支新的強大力量,這就是著名的馬木留克。
馬木留克是歷史上一種有名的軍隊,他們大都是來自高加索山區的突厥人,從小被阿拉伯人買來或拐來,然后拿到中東的奴隸市場上販賣,那些最強壯者就被各國的蘇丹買走,然后加以嚴格的軍事訓練,包括射箭、格斗、刀法、陣法等,當然同時也會進行大量的洗腦,將他們訓練成虔誠的穆斯林以及對主人極為忠誠的奴仆。這樣一來,他們長大之后自然成了極為勇猛的戰士——對此可以參照古希臘斯巴達戰士的訓練。其中最為出色的就是埃及蘇丹所訓練的馬木留克。雖然就名義上的身份而言他們只是奴隸——馬木留克本來就是“奴隸”之意,但由于他們往往是蘇丹軍隊的主力,特別是禁衛軍主力,因此深得蘇丹器重,其將領也往往成為蘇丹的心腹重臣。
當然他們并不一定是忠誠的,特別是在掌握了軍隊之后,例如阿優布王朝的最后一任蘇丹就是被他的馬木留克兵首領阿依巴克殺掉的,此后建立了新朝,這就是埃及所謂的馬木留克王朝了,它統治埃及近三百年之久。
這時候,向十字軍發動進攻的馬木留克兵的領袖是巴爾拜一世。
自成為蘇丹后,拜巴爾就將消滅基督徒在地中海東岸的領地作為了自己的主要使命,在他的不斷攻擊之下,阿蘇夫、海法等十字軍獲得的大小城市一一被攻克,甚至搗毀了基督教的圣地之一拿撒勒的教堂,并攻滅了最重要的安條克公國。
在這種情形之下,歐洲基督徒們又想進行十字軍東征了,這次是路易九世又站了出來,呼吁大家和他一起出征耶路撒冷,但響應者很少,因為大家對于這樣的十字軍東征已經看得多了,對它的勝利并不抱多少希望。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路易九世決定自己單獨行事,他又利用自己的資產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包括一支大艦隊。
1270年,他的艦隊到達了突尼斯,但不久之后軍隊里就出現了大規模的瘟疫,可能主要是因為不干凈飲水的緣故,士兵像蒼蠅一樣大批死去,其中包括他的長子,不久他自己也死去了,都是死于腹瀉。
據說路易九世臨死時口里喊的都是“耶路撒冷”!他也因此而成為基督教的圣人之一。
接下來就是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十字軍東征了。
這一次也可以說是第八次的后續。因為它的起因就是英國的愛德華王子聽說了法軍在突尼斯的困境之后,匆匆率軍趕來援助,但當他趕到之時,路易九世已經去世了。他沒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決心繼續完成路易九世的未竟之業,發動了第九次十字軍東征。這是1271年的事。
戰爭的結果互有勝負,雙方都不愿意再打下去,于是簽訂了一份有效期為10年10個月又10天的和平協議。第九次十字軍東征結束了。這次算不上失敗,當然也算不上有多大的成功。
這也是最后一次十字軍東征了,這時候整個十字軍東征的結果主要是的黎波里和阿卡兩城被攻克。
到1289年3月,馬木留克兵攻克了的黎波里,所有男基督教徒都被殺死,所有婦女和孩子被賣為奴隸,所有房屋被燒掉。
至于阿卡,這個基督徒最后的據點,也是十字軍東征最后的殘余,1291年也被馬木留克兵攻克了,不用說,里面的基督徒們被屠殺殆盡。
這就是十字軍東征的最后結局。
從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到阿卡城于1291年被最后攻克,持續了近兩百年之久,期間死亡的人無以數計,而大結局就是這樣!
總之,十字軍東征的結果總的來說就是——懷著貪婪之心而去,背著恥辱之敗而歸。
值得補充的一點是,2000年2月底的一次電視講話中,事隔七百余年之后,當時的教皇保羅二世終于在一次講話中正式為十字軍的倒行逆施表示了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