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到第二卷請勿閱讀)
在一個規則紊亂的世界,人類認知方式的發展將會無比艱難。
在前世那種沒有巫術,也沒有明顯非邏輯事物的世界,人們依然在為世界的本質是唯心還是唯物爭論不休。人類認知經歷了從巫術,到宗教,再到科學的艱難成長。直到二十世紀,才將科學哲學體系建立起來——以可證實性為問題的意義標準,只研究可觀測的現象。從而將那些糾纏人類數千年又根本無法證明無法解答的形而上的問題,徹底排除到了討論對象之外。
科學與迷信的最大區別,并不在于是否承認鬼神的存在,而在于認知世界的方式。也許偶然間掌握某種規律和原理并不困難,但要形成系統而嚴謹的認知方式,則需要極其精密的思辨。
那么在這個世界呢?巫術會真實生效,意圖可以干擾現實。又在存在大量非邏輯事物。可以說到處都是能讓人類認知墜入錯亂深淵的陷阱。但是在這種前提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類卻依然孕育出了建立在證明和證偽基礎上的認知方式。對此柯林也只能驚嘆,人類的理性,真的很強大。
如果不是出生在這里并且親眼所見,柯林一定會認為:這種世界的智慧生物恐怕將永遠停留于非理性時代。如果巫術真實存在,祭司們也許也將永遠擁有絕對的權威。甚至在這之前,大量存在非邏輯的事物將讓人類無法走出前邏輯的原始思維,也許就連文明都難以萌芽,科學則是更遙遙無期的存在了。
但它確實出現了,而且因為環境嚴苛而成長得異常健壯。前世地球的科學哲學因為二十世紀的物理學革命而成為獨立學科。而在這個世界,科學哲學幾乎伴隨著經典物理的誕生同時出現,因為這個世界的“科學”在一開始就必須嚴格敲定討論的對象。這個對象一開始被定義為“物質性的問題”,如今則延伸到了“具有可證偽性的問題”,科學認識論被運用到了超凡之物上。安赫同盟的“艾薩克·牛頓”竟然只是一個死于新歷513年的小人物。歷史對他的記錄極少,除了名字之外,幾乎沒有什么生平。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安赫學界,在靈素和鏡像之后發生的問題幾乎是無關緊要的。但正是這個“小人物”,建立了經典物理大廈的基礎。同時他和地球那位牛頓的不同之處在于,直到最后他也沒有聲稱不可言敘述者就是那些力學定律背后的“第一推動力”,因為他只是謙卑地認為:
“那不是我的學科應該去討論的問題。”
沒有人想到,從這種不起眼的謙卑中步入成熟的認識方法,最終會主宰如今的安赫學界。
也許從初代圣王的答案中,就留下了某種理性的種子:不要將任何一個答案視為絕對的真相,那也可能只是真相的影子。而人類能夠接近真相的前提,就是允許和承認謬誤的存在。
所以相對于教士們而言,大部分學者在面對“第一因和第二因”等問題時顯得從容了許多。既然這個問題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那他們就沒有必要去勉強解答。
畢竟他們允許某個假設最終是錯誤的。同時只要這個假設還沒有被證偽,也就依然具有可借鑒性。
但是對于宗教化了的諸教團而言,靈素去向這個問題就顯得致命了許多。萬一圣王留下的宇宙模型被證明是錯誤的呢?那么諸教團的合法性似乎也會跟著遭到動搖。他們想要讓自己纂取權威,就必須將圣王塑造成權威。結果經過上千年的神化,那個從一開始就在強調自己只是在盲人摸象的人,反而成為了最不能犯錯的人。
在圣王生前的一言一行的記錄上,如今已經滋生出了茫茫多的教義。各個教派為其中的無聊細節爭論不休,甚至為圣王加冕時穿了幾層儀服的不同見解而分裂。所以面對圣王可能的錯誤,哪怕這僅僅是一個未被證實的可能,他們也必須要去做出解釋。
同時也有些開明的教士將這稱為一種啟發,現代物理的發展,終究也為一些真誠的求知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問題。
不能說他們的解釋都是欺騙,畢竟這就是他們一貫的認知方式:幾乎完全依賴直覺和靈感。與科學相比是非理性的,卻又未必是錯誤的。因為在這個世界,某些知識確實來自于靈魂深處“神秘火花”的閃爍,神性一瞬而逝地復蘇或降臨。某些人也許真的會感應到超驗的存在,并清晰地說出他原本不可能擁有的見解。
只不過,這些見解有許多都沒有經過檢驗而已。
如果用最惡意的揣測,也許他們一部分的見解只是胡編亂造的呢?誰來擔保是或不是?所以在柯林看來,最后它們也還是需要依賴科學檢驗。
對若干個關鍵問題的檢驗似乎正在進行,但至今沒有任何消息。也許它們被保存在最機密的情報系統中,那還不是現在的柯林可以接觸到的密級。
而根據神學院報房中傳輸的材料,在三年前,教士們對“靈素從力學中缺席”這個問題認可一致的解釋是:人類可觀測的靈素,只是從力量流溢過程中剝落的些許碎屑。僅相對于這些碎屑,物質世界才顯得像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但實際上“排除靈素的影響”的實驗條件本身就不能成立。因為在所有測量過程中,就已經受到了那些因結合得“緊密完美”而不可見的靈素的干擾。
所以那些物理定律,本身就是靈素與物質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這個觀點并非新近出現,它在黑暗時代出土的“阿什莫爾文獻群”中就有記載。因其能跨越千年解答這個世紀初才被提出的問題,而重新獲得世人的關注。它的最初版本是文獻群中一篇假托圣王“哀爾伽德”之名寫下的對話錄,其中稱深層力量到物質表層的流溢,靜穆如“在光中結實的麥穗”,其中只有“為風所擾動”的部分,才會發出細微的聲音。
“巫師們聽見麥田的悉簌聲,就以為麥穗是從風中結出。”
在這篇對話錄的開場,虛構的“哀爾伽德”將靈素與深層力量比喻為“風”和“光”這兩種不同的概念,前者喧囂孱弱,后者沉默強大。但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者又逐漸補充說:
“風是被剝離的光”。
那些可以被生命所利用的游離靈素,僅僅是從寂靜的流溢中剝落的部分。
在這個比喻的框架下,今日安赫學者們的疑問其實僅僅是:“為什么麥穗可以在無風的條件下成長。”它的答案早已藏在問題之中,僅僅排除那些游離剝落的碎屑,本來就無礙于宇宙的運轉。
如果生物—星辰—礦物的以太通道中流淌的靈素就是來自深層世界的所有力量,那么它們顯然遠遠不夠支撐整個物質世界的形成和運作。又一個證據是,如果盡可能抽空一定范圍的以太場,附近的物質也不會崩塌,運動也不會靜止,甚至,無法察覺到明顯的影響。
萬物的動因是否來自深層世界?鏡像律意味著理型界確實決定了物質界,靈素的“物結化”暗示了物質確實由靈素產生,盡管這種物結發生的場所在自然界根本無處尋找,但這還遠不足以推翻圣王的宇宙論。
但如果“風光比喻”的假設是成立的,那么就存在著遠遠比這些容易被察覺的靈素更為龐大的力量,每時每刻又靜默無聲而地主宰著現實世界。
而如果這份力量的流溢依然是完美的,人類觀測到的那些碎屑(靈素)沒有從中脫落,也許巫術就將在世間不復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風”從“光”中剝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