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溪前往國外支援的同時,國內的研究仍舊繼續進行。
隨著國外疫情突破四百萬大關,國內的疫情趨于穩定。
然而,作為經歷過樂城大規模感染病例出現的情況,各省市疾控中心一再表示,要切斷傳播途徑,流行病學調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在這次新冠疫情的控制中,疾控部門在流調中發揮了重要的主力軍作用。
為了控制疫情,疾控部門設計了三級梯隊,有將近兩千人,核心的一級和二級梯隊有七百多人,主要由市區兩級疾控中心參與。
曾經發現一起聚集性疫情,一男一女兩個病例,女性確診病例是由這個男性作為傳染源,但是這名男性一直沒有追溯到他的感染來源在哪里。
之后疾控部門發揮了持之以恒的調查精神,先后調查了大概一百多名相關人員,最終通過將近一個星期的努力,發現這個病例曾經和另外一個本市確診病例在游泳池里有過交集,而這個確診病例自身又跟另外一個滬市的聚集性疫情當中的另外一例病例有關系,而這個聚集性疫情病例又跟外省市的一起聚集性疫情有關系。
樂城在一開始出現新型肺炎病例時,就采取了集中收治的做法,在樂城有多家定點醫院,既有針對成人的,也有針對兒童的。
其實,如果不是簡溪去了國外,現在應該還在定點醫院繼續工作。
畢竟,新型冠狀病毒還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定點醫院具體的做法,匯聚了樂城最優秀的專業團隊,感染、呼吸、重癥、心臟、中醫等,組成18名專家組成的高級別專家組,長期駐守在定點醫院。
遠在國外的簡溪,在介紹經驗時,提說國內所有的治療,怎么協作的。
其實,最怕的就是吵架。
怎么才能協作好?
遵循的第二條就是循證醫學的做法,因為這一次的疫情,都是多學科在一起,只有大家在基于證據上面的科學討論才能把有效的臨床治療推行下去并且取得最好的結果。
還有,就是通過不斷和國際專業團隊交流。
樂城人民醫院最早根據抗病毒治療的療效提出了抗病毒治療方案。
另外,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在早期、中期和晚期治療方案完全不一樣,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當遵循“一人一策”。
換言之,不是一味的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治療,
也就是說,哪怕糖皮質激素有用,在必要時,在疾病可能出現明顯進展的時候,早期介入,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些也是創新。
簡溪在述說經驗時,說到她在樂城人民醫院的工作相當忙碌。
除了要進行常規救治工作,還需要進行病毒研究。
所以,她認為,疾病靠治已經是太晚了,最好的方法就是防。
也就是,她贊成樂城最初的封城舉措。
哪怕,現在解封,很明顯的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但其實,對于疫情的防治十分重要。
悶在家里,也可以是戰士。
悶在家里,在科學里面的講法就是說要保持徹底的社交距離,長達兩個星期以上,就可以有效地阻斷傳染病的傳播。
比如說,是這樣一種表達方式好,還是悶一個字表達方式好。
悶兩個星期病毒也被悶死了,是什么意思?
在整個的傳播鏈上面,這個病毒就不存在了。
所以把病毒給悶死了。
科普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把專業人士很好的防治策略跟公眾進行溝通,這種科普事實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簡溪參加過無數的講座論壇,她始終就認為科普跟疾病的防治策略是一體的,不可能分開來。
面對國外疫情大面積爆發,如何進行長效化常態防控呢。
從國內目前實踐的做法來看,在后續的疫情防控中,既要抓住疫情防控,同時也要推進經濟社會的正常化。
目前,國內還有防輸入的任務,守住入城口、發揮社區的管理作用很重要。
拿樂城來說,在逐步開學以后,如何守好學校的門非常重要,常態化管理中,衛生和教育部門要積極配合,確保檢測到位。同時還要持續做好復工復產工作,主動幫助企事業單位做好對員工的核酸檢測,盡量擴大個人的核酸檢測服務。
從國內最新情況來看,各省市已經建立成百上千個發熱監控點。
有些地方,發熱檢測的觸角一直延伸到社區,使得醫療機構能夠早期發現病人,早期隔離、早期排查、早期轉院。
其實,在大疫情情況下,發熱門診建設中分不同的梯次是必要的,同時要加強不同醫院的能級,發熱門診的能級要提升,診斷要快速。
隨著她的加入,那些醫生總覺意猶未盡,提議讓她多待一段時間。
然而,M過的治療不存在任何問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個防字。
所以,簡溪拒絕了延長。
一個星期后,她回國。
早上九點,查房結束后,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
人民醫院急診科。
張卿言接到急診電話時,馬不停蹄趕了過來。
“什么情況?”
有護士拿著病例,邊走邊說,“早上接到電話,有一名病人右膝關節腫痛,掛了急診。”
“這種情況直接請骨科醫生下來會診,不就行了。”
張卿言無力吐槽,最近醫院的病人再次增多,這種事怎么還需要他來處理。
“右側股骨下端骨折,先去做一個磁共振成像檢查。”
簡溪的聲音很獨特,語調也慢,每一個字敲在心上,讓人心中一片安寧。
張卿言笑,“簡醫生還掌握了骨科的專業知識?”
“我以前輪過骨科,知道一些。”簡溪抬了下頭,看了他一眼,“這種事張醫生也頭疼吧。”
護士立刻安排病人去檢查。
張卿言想了想,說,“這應該是這兩天第三個了吧,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顯然,應力性骨折。”簡溪說,這名病人是學生,最近即將開學,因為面臨畢業要考體育,而且在家近三個月沒有鍛煉。
張卿言笑,“等會看看。”
沒多久,檢查結果出來,發現“右側股骨下段骨折并廣泛骨髓水腫”。
張卿言愣了愣,“好吧,果然,不愧是簡醫生。”
隨后,在詢問病史時發現,這名病人是一名即將返校的初三學生,因鄰近中考需要參加體育考試,每天都進行了一定強度的體育訓練,最近幾天出現膝關節疼痛明顯加重,今天因為格外疼痛,所以叫了急診。
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另外兩名類似病人,都是14~15歲的初中生,在學校參加跑步等體育鍛煉后出現膝關節疼痛,并加重后就診,經磁共振成像檢查,被診斷為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啊?”張卿言嘖了聲,“這些孩子還真是讓人不省心。”
簡溪:“……”
可是,簡醫生,為什么這些孩子容易出現這樣的骨折啊?“”小護士一臉茫然,好像都是一些學生。
一說起這些專業知識,張卿言忍不住撇嘴,不過,他還是很樂意為這些小護士釋義。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后,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這些低于強度極限的應力反復持久地傳導至骨骼,可引起局部骨質的累積性微損傷,最終導致一種特殊類型骨折。”